舊香蘭遺址
舊香蘭遺址隸屬於臺東縣太麻里鄉,位於南太麻里溪出海口南方與省道臺9線東方,遺址濱臨海岸線,屬於沖積扇,現今遺址範圍內主要為果園與農地,部份範圍露頭在海岸沙灘上。
遺址最早的發現於民國87年3月間,為該地果園施工時發現有石板棺出土,經由地主報知,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人員葉美珍與李坤修前往處理,確認為新發現的遺址,並針對出土石板棺進行搶救與遺址範圍的調查。在民國92年因杜鵑颱風的侵襲,導致遺址在沙灘區域有石板棺的出土,經通後由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等進行搶救發掘,過程中在海岸沙灘上發現大量遺留堆積的文化層露出,且有受海浪侵蝕而消失的可能性,因此於該年底開始進行「台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
在經過後來較大規模的發掘與大量遺留的出土,亦有碳十四絕對年代測定的資料,主要集中在距今1400至1240年前,為遺址中晚期發掘的階段,透過陶器類型的比較,舊香蘭遺址最早的年代可至距今約2310年前,研究者修改其文化性質為鐵器時代的三和文化。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遺留十分豐富,有大量的陶器,其上裝飾有大量的紋飾,包含有人、蛇、狗等在臺灣史前文化中少見的紋飾,還有陶紡輪、陶偶(把)、覆臉陶等;還有各式砥石、網墜、石錛、矛鏃形器、錐形器、石刀、石斧等石質工具,以及骨角質尖狀器、雕刻裝飾與獸骨、貝殼等生態遺留;另外,鐵質工具、青銅質器物、各式琉璃珠等飾物亦有發現;石質模具的發現更是臺灣首見。遺址亦出土數個呈帶狀排列的石板棺,以及石牆與柱洞等結構遺留。
從陶器、石器與骨器等遺留的紋飾中,蛇的紋樣十分明顯且突出,特別是在一件石刀與骨角雕件上,更顯示應為百步蛇,加上遺址所在的地區,令人不得不將其與現今臺灣原住民中的排灣族或魯凱族等牽連在一起,或許可以透過進一步的研究,來討論有關臺灣原住民的來源及與史前文化的關聯性等問題。
舊香蘭遺址的發現,也提供了臺灣考古學研究更多的資料,特別是銅器鑄造模具的發現,帶出有別於過往從海外取得青銅器的看法,對於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技術值得重新評。(李坤修2004a、2004b、2005;葉美珍1997、1999)
目前舊香蘭遺址沙灘區再次被海沙所掩蓋,但仍不知下個{1032:颱風}來時是否會再造成影響,而臺東縣政府也在現場立了一個告示牌,防止民眾私自採掘出土古物。
2、2004b 〈舊香蘭遺址的新發現〉,《史前館電子報》45,(《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上線》,http://www.nmp.gov.tw/enews/no45/page_01.html),2005年4月28日上網
3、2005 《台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4、葉美珍 1997 〈台東的史前文化〉,《台東文獻》復刊2:14-27
5、1999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石板棺〉,《台東文獻》復刊5: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