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武蘭遺址
淇武蘭遺址(KWL site)
淇武蘭遺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和玉田村的交界處。這個遺址的經緯度位置為北緯24度48分30秒,東經121度46分24秒。在自然地形方面,遺址位於蘭陽平原的北側;淇武蘭河與武暖河的交會處,地表的海拔高度約為兩公尺。
淇武蘭遺址是近期台灣考古學上的重要發現,在之前的考古調查報告中都沒有提及,直到民國90年5月,由於宜蘭縣政府進行「礁溪鄉得子口溪第六期治理工程」時挖掘到文物,經過考古學家勘查之後,才確認是一個有豐富文化遺留的考古遺址。由於上述的河道整治工程,以及民國91年7月間進行的「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第C510標礁溪四城段橋樑工程」涵蓋到遺址的範圍,因此考古學者在遺址勘查後隨即進行了一連串的搶救發掘,希望重要的文化資產可以因此保存下來。從民國91年一直到民國92年5月為止,由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陳有貝主持計畫,和宜蘭縣文化局合作進行遺址搶救,總共發掘了約3750平方公尺的面積,並且同時進行發掘所得各種資料的整理工作,目前淇武蘭遺址已知的資料都是這段期間的發掘與研究所得的成果。
淇武蘭遺址的發掘顯示,這個遺址包含了上下兩個文化層,下層大約是距今約1300-8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遺留,至於其文化內涵與性質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上文化層則是距今約500-100年前的噶瑪蘭文化,這也是當時宜蘭平原地區最主要的平埔族文化。其實從西元1647年以來,陸續有荷蘭、滿清及日本人對於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噶瑪蘭人做戶口調查,因此有一些當時的文獻紀錄可以參考,有聚落、人口數方面的具體資料,對考古學家在此遺址進行的研究工作助益良多。另一方面,這個遺址的考古發現也可以補充和證實歷史文獻的記載。
淇武蘭出土的文物品質精美、數量豐富,包括許多完整的幾何印紋陶罐、石器、木器、骨器、金屬器,還有與當時外來的人群交易來的瓷器、玻璃器、煙斗,以及漂亮的瑪瑙珠等等裝飾品。除此之外,這個區域總共出土了125具的墓葬,其中有許多保存良好,並且有精美的裝飾品。在聚落結構方面,發現有許多早期住屋的遺留如柱洞、各種木柱建材、石板等等,由此勾勒出這個聚落的大概樣貌。由於淇武蘭遺址之前埋在河面以下,所以也保存了許多當時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遺留,還有噶瑪蘭人在這個區域所食用或豢養的家禽、家畜、各種魚類等動物遺骨的大量出土,讓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由於出土資料豐富,雖然發現距今的時間並不長,但已成為研究噶瑪蘭人及其文化的重要遺址。關於淇武蘭遺址的資料除了發掘報告外,還包括關於墓葬、外來瓷器、琉璃珠等方面的專題討論,遺址出土的物品還曾經送到總統府展示過,這可是考古遺址少有的特殊待遇呢!
2、陳有貝等 2002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始末簡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