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單石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臺灣巨石文化的主要遺留有石壁、單石、人形石像、岩棺、石輪(有孔石盤)、石柱等,單石即屬於巨石遺留的項目之一,是數量最多的巨石遺留,其有兩種主要造型:「有肩單石」與「有槽單石」(可參考影像圖片),部份遺址可見到有肩單石的另一端帶有槽的形式,宋文薰(1980:134)將單石分為五式十型以上,認為此些單石很可能是由原來的人像或神像形式化與抽象化的結果,所以被認為與宗教、儀式或祭祀等行為有關。   

土單石的遺址有芳寮、新社、太巴塱、石牌橋、加走灣、忠勇、竹湖、膽曼、白守蓮、三民里、麒麟、和平、泰源、麻竹嶺、東河Ⅱ、都蘭等位於東海岸一帶的遺址(楊淑玲1998:55)。   

從麒麟遺址的發掘中,可以知道這些巨石構造的有二種主要的型態:「第一種結構是由各種不同單石圍成長方形,座落在面海的緩坡上,長軸方向大致是南北走向,長約十一公尺,寬度因被破壞而無法復原,地表所在的緩坡也被修平。在構造物後方挖出一條排水溝,中間一塊板岩石板(好像是床)上面,放了一個小巧可愛的石像。……第二種結構是用大塊人工打造及天然礫石堆疊成的石牆,石牆中也有單石。」(劉益昌等1993:98)   

另外,在忠勇遺址,即臺東縣長濱鄉忠勇村的聚落內,可在各家各戶的庭院中發現單石,有的被陳列為庭院裝飾,有的被拿來固定鐵皮屋頂,甚而有的被排列做為階梯使用,當地人則稱有肩單石為陽石或凸石,叫有槽單石為陰石或凹石。目前該地區可見的單石已不若過往記載的隨處可見,大多數集中在村中幾戶人家的庭院裡,單石日趨減少的現象亦可在其它遺址發現,著實是為一該著重的問題。 有肩單石資料 發現地點:忠勇村43號 材料:凝灰岩 特徵描述:右側體部垂直面般破裂,整體感與長方體型,體上有幾個凹洞。 遺留現況:置於屋西南角庭院中,立於水泥面上,下方用水泥固定,上有許多青苔。

物理性質描述:高:73cm  寬:37cm   厚:22cm 凸部高:34cm 寬:13〜16cm 厚:10〜15cm 有槽單石資料 發現地點:忠勇國小文物館 材料:凝灰岩            

特徵描述:外形完整,呈扁圓狀(長方形四角呈圓弧狀),凹槽完整且明顯﹔背面凹槽型製明顯,但看似未完工,可能是完工後又因故有一層如水泥物質覆蓋,故較淺。 

遺留現況:於忠勇國小內,遺物完整。

物理性質描述: 寬:約36cm  高:約67cm  厚:約18cm 正面凹槽寬:約7~10cm 長:約19cm 深:約3cm 背面凹槽寬:下7cm上10cm 長:19cm 深:最深超過3cm 淺:小於1cm

參考來源
1、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在《中國的臺灣》,陳奇祿教授等合著,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李坤修、葉美珍纂修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3、楊淑玲 1998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地區新發現之巨石群〉,《台東文獻》復刊4:40-57。
4、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劉益昌等1993)1993《史前文化》。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