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矽酸體
植物矽酸體是蘊含在植物細胞中的微小矽石結晶顆粒,種類相當繁多,在植物體死亡且被分解之時,他們往往能夠留存於土壤之中。植物矽酸體具有以下幾項特點:首先,植物矽酸體的種類成千上萬,各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不同的植物,其細胞內所含的植物矽酸體類型便不相同;其次,植物體內所含的植物矽酸體顆粒微小、數量很多,在地層堆積中沉積的數量往往相當可觀;第三,植物矽酸體因為是一種結晶顆粒,在地層中通常可以保存良好而不易風化。因為具有上述的特點,它被視為是一種有用的分析材料。理想上,研究者經過審慎的採樣,分析比對樣本中所含的植物矽酸體結晶的類別和數量,通常可以辨識出植物的種類,進而推測該地區曾經有哪些植物的存在與分布比例,進而重建出過去的植被狀況。只是,由於植物矽酸體的種類甚多、辨識相當不容易,現今研究者多半還是會配合花粉分析,來進行詮釋過去環境的工作。
植物矽酸體這種物質,在西元1908年就已經被考古學者所辨識出來,但是由於對它的了解不多,相關分析技術亦尚未發展完備,因此過去並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成果出現,一直到近幾十年,才開始有系統性的研究出現。在考古遺址中,植物矽酸體大多普遍地分布於火爐結構周圍與灰燼堆積之內,此外,在陶器內、塗牆的灰泥中、石器邊緣、以及草食性動物獸骨的牙齒之中,有時亦有此類結晶的遺留。分析遺址內分布的植物矽酸體,並且配合其他資料,推測過去環境中存在著哪些植物,研究者可以重建出過去人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而留存在陶器中或是石器邊緣的植物矽酸體顆粒,可以呈現出過去人群使用哪些植物,又是如何使用,像是用來食用,或是以其纖維製成繩索。
因此,植物矽酸體可以說是考古學中相當重要的一種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