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陶環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陶環顧名思義,就是陶製的環狀物品,是指以陶土為材料,由製作者形塑成環狀之後燒製而成的器物。由於陶器的製作技術是在新石器時代才開始發展,因此可以想見,陶環應該是在新石器時代以後才開始被人類所使用,之後遺留在地層中直到被考古學家再度發現。   

一般來說,陶環主要的功能應該是做為裝飾品來使用,且通常我們所稱的陶環都意指手環,用法就像現在的手鐲一樣佩帶在手腕上當飾物。當然,除了做為裝飾品的功能,陶環在不同社會中的使用也許會有其他不同的意涵,比方可能做為身分地位的象徵或財富的表現,甚至可能有宗教儀式上的使用等等。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單就陶環的出土就把這些抽象的意義直接跟陶環連接起來,而需要更多出土資料的配合以及考古學家的研究。   

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使用個人裝飾品的習慣,因此可以肯定陶環不是最早的裝飾品,但是因為陶環是用陶土做成的,跟其他裝飾品的材質(如貝殼、骨頭、石頭等)比起來,人們可以隨著自己的想法任意的創作不同形式的陶環,要在陶環上加上各種圖案或花紋也很容易,因此考古發掘所得到的陶環種類也相當的豐富。比方說根據陶土的顏色、燒製的溫度不同等因素,可以得到紅褐色、灰色或黑色的陶環;此外,考古學家也會根據陶環橫剖面的形狀來界定不同的形式,區分出圓形、方形、半月形或是L形,甚至是兩個細圓環雙併等不同的種類。   

台灣各地有許多的考古遺址都有陶環出土的紀錄,例如台南的烏山頭遺址、台東的卑南遺址、宜蘭的丸山遺址、台北的芝山岩遺址等等。雖然陶環的分布範圍很廣,但其實每個遺址出土的陶環數量跟其他器物比起來,仍然屬於稀少的器物,可以說是很珍貴的考古材料。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