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陶蓋


撰稿者
林宜羚
內容

陶蓋是陶容器的蓋,在台灣各地的遺址中皆很常發現,台灣各地出土的陶蓋有多種不同型態,例如圓山貝塚常見的是覆盤狀,較薄,附有圓柱狀把的形式。鹿野忠雄認為可以從這些不同型態的陶蓋的型態看出各地的地方相。(鹿野忠雄 1955)   

根據實際的發掘資料發現,圓山遺址的陶蓋的形狀一般為弧形,中央部份接蓋紐的部分加厚;紐形以圓柱形為主。蓋器內側中央部份,常見有捺點紋的裝飾或記號(?),是圓山文化陶蓋的特色。(黃士強、劉益昌、楊鳳屏 1999)   

卑南遺址出土的陶蓋也具有多樣性,學者依形態的變化作出分類,分為三類:1.盆蓋,在所有陶蓋標本中佔大多數,盆內有橋狀把及豎狀把,以橋狀把佔大多數。2.平盤蓋,其中只有一件帶直把,未帶把的平盤蓋在盤的邊緣有相對的兩穿孔,應為綁繩索之用。3.帶鈕小陶蓋。(宋文薰、連照美 2004)   

有趣的是,在大坌坑遺址中出土一件石器蓋,是安山岩質,圓形,器體中央突出如乳凸狀,全器均可見錘擊修整的痕跡。(劉益昌 2001)它的功能可能與陶蓋相同,只不過製作的原料質地不同,筆者認為若搭配出土的情況與生態環境共同討論,可以瞭解為何會出現這樣特殊的例子。

參考來源
1、宋文薰、連照美 2004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概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台北。
2、黃士強、劉益昌、楊鳳屏 1999 《台北兒童主題公園圓山遺址考古調查研究計畫》,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1999.10.15。
3、劉益昌 2001 《第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5.31。
4、鹿野忠雄 1955 《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宋文薰譯,台灣省文獻會,台北。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