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杵是一種考古遺物,也是一種廣泛被人類所使用的工具,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在,大家都知道杵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工具,通常會搭配著「臼」一起使用。   

杵的外型通常是一個長的圓柱形棒狀物,有的時候會做成中央較細而兩端較粗的形狀。不過不管是什麼形狀,它的功能主要都是被人用手拿著,或者是利用其他工具支撐,用來「搗碎」東西。也因此和杵搭配用來「裝盛」東西的臼,可以視為是一組工具組合,在實際使用方面,也有很多實例,比方農民在處理榖類作物的時候,利用杵來敲打去殼;此外以前「麻薯」的製作就是以杵不斷的捶打米粒而成的。除此之外,體積比較小的杵臼工具,也可以拿來作「研磨」的用途,以現在社會的例子來說,包括了在中醫上常常利用杵來研磨藥材;另外,一些食物或調味料的食用方法也會先用小型杵把食材磨碎。   

在考古學的研究中,杵也被當作是一種用來處理農作物的工具,使用的材質應該是以木頭做的木杵和石頭做的石杵為主,不過因為石頭的材質比木頭容易保存,因此除非有特殊的保存環境,否則通常我們比較常被發現的杵應該都是石杵居多。除了農作如稻穀的捶打以外,杵也可以被用來進行其他的工藝活動,例如把製作陶器使用的摻和料打碎成期望的大小,或者是把陶土磨得更細緻。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人的石杵不見得會有和今天相同的臼一起搭配使用,也許只是配合凹石,或者在一塊平板上用杵打東西,所以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杵比臼要多;而因為杵的主要功能是把榖類作物去殼,因此也可以當做農業發展的證據之一。在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常有石杵的出土,比方台北的芝山岩遺址、台東的卑南遺址等等,還有其他許多考古遺址都有石杵的發現,可以說是台灣史前時代各地方普遍使用的器物。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