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糞化石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所謂的化石是指過去地質年代的動植物在地殼裡保存下來的遺存、印痕或殘跡,由於碳酸鈣或其他的礦物鹽進入了原本遺留物質的空隙中,並且發生了代換的作用而產生礦化,讓原本的有機物石化的。糞化石這種物質最早是由英國的地質學家所發現與確定的,顧名思義,就是指古代人類或動物的糞便,因為特殊的沉積環境而沒有分解並且保存下來,經過長時間的地質作用後,糞便經過石化作用就變成了所謂的糞化石。   

雖然糞化石是屬於地質學的領域,但是也不時在考古發掘中被考古學家發現並加以利用,做為考古學研究的資料而提供許多關於古代文化的訊息。舉例來說,如果在考古發掘中能夠發現人類的糞便化石,那麼透過對化石內含物的分析,我們也許可以知道古代人的飲食內容,甚或是個人的健康狀況等比較細節的資訊。如果在遺址的範圍內找到了其他動物的糞化石,我們也可以由此知道當時人類可能在居住的地方豢養了哪些動物。除了這些細節的資訊,糞化石的出現也可以提供空間分析上的一些資訊或暗示,比方說在一個聚落或一個房舍結構中,出現人類糞化石的地點可能就暗示了廁所的位置,而如果是動物糞化石的出現則可能是和豢養動物的空間,甚或堆肥等資料結合,而對於古代人類生活的空間配置能做出更好的分析。   

雖然糞便在生活中只是價值很低的排泄物,在考古學的情境與脈絡中,這種物質也不像其他文化遺留或生態遺留那麼常見,但糞化石的出現提供了考古學家更多研究和分析的可能性,他的價值可是不容小覷。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