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礪石


撰稿者
溫天賜
內容

一、概述

礪石與砥石的功能相似,皆是用以磨製石器或其他器物的石器。在台灣的新石器文化中,礪石的材質以砂岩為主,形狀與大小不一,應是選取形狀和材質適當的石頭後,不加修整地直接使用而成。和砥石相同,一個礪石也可能有一個以上的磨面。

二、分類問題

砥石和礪石這二件功能相近的石器在台灣考古學界中還沒有明確的區分,由於兩者的大小和形狀原本就不一,加上長時間的使用與磨損也可能使砥石或礪石的體積縮減,所以形狀及大小不適合作為兩者的分類依據,如1949年所做的南投縣埔里鎮大馬璘遺址發掘報告中的描述:「…其用法有兩種。一是手持礪石在工具上搓磨,這種礪石較小;一種是手持工具在礪石上砥礪,這種礪石體積較大」,便是依大小及用法而將礪石分為兩種,而沒有區分出砥石與礪石(石璋如、劉益昌,《大馬璘》p.123),但這二種使用方式和砥、礪石的大小並無絕對的關係。如1980~1982年間的卑南遺址發掘也未刻意區分兩者,而是將兩者視為同一種器物,如「用來磨製石器的工具,考古學上稱為『砥石』,有時也稱做『礪石』。」,並且用類似上述的用法區分將砥石分為固定式的砥石(以物就石)及手持式的砥石(以石就物),其中固定形砥石尚區分為大型及小型二種 (宋文薰、連照美,《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p.150)。鵝鸞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與南投縣埔里鎮水蛙窟遺址的調查暨發掘報告雖區分了砥石和礪石,但皆未說明區分標準及方法(李光周等,《鵝鸞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p.51;何傳坤、鄭建文、陳浩維,《水蛙窟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p.69)。如果就字義做區分,史記夏本紀中的孔安國集解則有:「砥細於礪,皆磨石也。」的描述(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p.39;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七卷p.1020;1116),此處以材質做區分,亦即砥石較細緻,礪石則較粗。

三、實際例子

由於砥、礪石間有不少共通點,加上上述分類問題的存在,以下對礪石的描述以所引用的發掘報告為準。以南投縣集集鎮大坪頂遺址為例,其中九件歸為礪石的石器材質皆為砂岩,由於使用的是不同形狀的天然礫石,而且多未經修整,所以外形不一,但大多具有兩個較平正、上下相對的寬面,寬面上有磨礪他物形成的平面、弧狀凹面或凹槽,有些礪石的兩個寬面及側面皆有磨礪的痕跡;在大小方面,四件較完整的礪石除一件未採回而無測量資料,另三件長度分別為14.55、17.1、31.5公分,寬13.4、16.3、17.25公分,厚度8.4、12.7、9.5公分,前一件重量為1655公克,後兩件則超過5000克,另外五件殘件長寬從6公分到13公分、厚度1.6~5.3公分、重84~643克不等(邱敏勇,《南投縣集集鎮大坪頂遺址》p.293~295)。磨面的形狀應和其所磨礪的器物形狀有關。

參考來源
1、石璋如、劉益昌 1987 大馬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九,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李光周等 1983 鵝鸞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計畫委託機關:交通部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計畫執行機關: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出版資助機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何傳坤、鄭建文、陳浩維 1997 水蛙窟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台閩地區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第四期),第二階段田野實習課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協辦。
4、宋文薰、連照美 2004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概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5、邱敏勇 1984 南投縣集集鎮大坪頂遺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1995 漢語大詞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7、瀧川龜太郎 2000 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