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打製石器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打製石器」是考古遺物中一個主要的類別,用來泛指所有以敲打的方式製作而成的石器,和「磨製石器」是相對的概念。從最遠古的舊石器時代,一直到新石器時代甚至鐵器時代,這種簡單而直接的器物使用一直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中。   

所謂的打製,是指稱石器的製作技術,最早的人類不懂得研磨的技術,所以是把隨手可得的石頭藉由「敲打」的動作,把石材打成自己想要的形狀,以便把堅硬的石頭當成工具來使用。即使到了新石器時代之後,人類製作石器的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仍然可能因為製作成本較低或者便利等因素而持續使用打製石器。在台灣,屬於新石器時代而仍大量使用打製石器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埔里的洞角遺址,遺址範圍內的田埂上常可以撿到製作精美的打製石器。   

儘管如此,「打製」的方法並不等同於粗糙或者技術低劣,這是因為打製這個概念之下還有很多不同的技術,包括直接以石頭互相敲打、以鹿角或其他物質做為中介材料的間接敲打法、用石頭去施壓在想要做成石器的石材上的「壓剝法」等等,尤其是在磨製技術還沒有發展出來的舊石器時代,人類以打製方式製作的手斧、葉狀燧石器等等,不只型制相當一致顯示有一定的製作程序與標準,而且從器物本身也可以發現製作的過程細緻而且繁複。即使是新石器時代,打製石器也同樣在人們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能輕易忽視。   

打製石器可以說是舊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而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研究中,打製石器的地位就慢慢降低,不過還是包括了各個種類的器物,例如台灣常見的打製石器有石斧、石鋤、石刀、石片器等等,此外,如果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一些有人工打製痕跡,但有殘缺無法辨識具體器型為何的器物,也會用「打製石器」一詞來當做通稱和紀錄。

參考來源
1、厲以壯 1991 《洞角遺址暨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