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卑南遺址的砌石圈與砌石牆


撰稿者
謝艾倫
內容

卑南遺址是台灣史前遺址中最大型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廣達一萬平方公尺的發掘面積中,不僅有明顯可辨的建築單位,而且這些史前遺構還呈現非常明顯的特色與整體性,研究價值無與倫比。卑南遺址的史前遺構可分為墓葬、住屋、儲藏結構三大類,砌石牆與砌石圈即屬於儲藏結構中的構築。 所謂「砌石圈」,是指利用礫石為主要材料單排堆砌成圓形、橢圓形或近方形的結構。砌石圈大多上寬下窄,上部直徑約1.5-2公尺,深約1.5公尺,底部低於地面,出口在上方,原本可能有板岩做成的蓋子。一般推測這種結構作為儲放食物之用。

至於「砌石牆」,則是單層礫石堆砌而成的石牆,這些礫石砌牆的技術並不高明,不但石材大小不一、牆面不平整,而且整座牆線略顯彎曲,但是沿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延伸發展是很明確的。兩座砌石牆相距約17-18公尺,其間同一平面的考古遺構包括砌石圈與其他住屋結構。

砌石牆與砌石圈事實上是相連成一體的,砌石圈的西面事實上就是砌石牆,因此一個個砌石圈也呈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分佈。此外,兩者的砌石高度也相同。在鳥瞰圖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區辨出砌石牆與砌石圈所組成的儲藏結構帶與住屋結構帶,值得注意的是,卑南遺址的另一主要結構—墓葬的分佈區域,幾乎都位於住屋結構帶之下,而儲藏結構帶下則少有墓葬存在,這樣的空間關係即是卑南遺址聚落的基本佈局。

參考來源
1、連照美
2、1991 〈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聚落形態初探〉《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上)》:123-137,宋文薰、李亦園、許倬雲、張光直主編,臺北:正中書局。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