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月形石柱(卑南)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卑南遺址位於臺東市,在臺東火車站(新站)旁,月形石柱位於遺址的保存區內,是目前唯一僅存立於卑南遺址上的石柱,現被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的一處參觀展示地點。   

「月形石柱」的稱呼來自於其頂端破損僅存的半圓穿孔(可參考影像圖片),其材質為板岩,是卑南遺址上最大的標本,約高3-4公尺以上,寬約1公尺以上,厚達10公分,下半部埋入地下,目前認為是卑南文化中建築結構的一部份。(李坤修、葉美珍纂修2001:107)   

月形石柱不僅現在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在過去也引起許多考古學者的注目,早期日本學者鹿野忠雄視其為巨石文化的遺留,當時遺址上的石柱不僅一件,他觀察到這些石柱都有固定的排列方向,所以認為它是古代居屋的石柱;1945年,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兩位日本學者便在當時卑南遺址上最大的石柱(非今日的月形石柱)旁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住屋構造的結構遺留,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而該次發掘亦是卑南遺址的首次發掘工作。(連照美2003:54)   

然而在考古學的研究上,月形石柱存在的意義,不僅於其作為建築結構的功能上,也代表著史前人類對於石材取得、製造、修整等技術的掌握,如此巨大的石柱,由於其搬運與取得上的困難,也代表著當時社會分工與合作的面向,是否具有掌握權力的階層組織等,進一步仍然有待考古學家的研究。   

今日,屹立於遺址上的月形石柱彷彿是見證因建設而破壞文化資產的寫照,也象徵著臺灣史前文化曾經的燦爛。

參考來源
1、李坤修、葉美珍纂修
2、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3、連照美
4、2003 〈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聚落形態初探〉,在《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頁53-7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