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瑪瑙珠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瑪瑙珠從字面上的意思看來,就是以瑪瑙為材質製作而成的珠子,不只是現在的人會把瑪瑙珠拿來當裝飾品,古代的人也會利用這種顏色特殊的材料加工,製作成各種飾品來使用。根據日據時代的學者鹿野忠雄的調查與紀錄指出,早期台灣瑪瑙珠的使用常見於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以及各個平埔族群,而形制則包括了多稜珠、刺珠、棗形珠等種類,由此可以顯示瑪瑙珠的使用在過去原住民社會中相當普遍而且重要。   

其實考古學上所稱的瑪瑙珠有時候並不只是瑪瑙做為材質的珠飾,還包含了紅玉髓材質的器物,這是因為在地質學的概念裡,「瑪瑙和肉紅石髓(紅玉髓)都是玉髓的一類,都是二氧化矽的膠溶體」(夏鼐1974),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肉紅石髓基本上所包含的部位都只有一個顏色,而瑪瑙則會有不同顏色的層紋。這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如果從瑪瑙不同的層紋中,擷取其中一塊單一顏色的部分就變成了紅玉髓,所以過度嚴格的區分兩者的差別在進行考古學討論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通常都用瑪瑙來代稱上述兩種材料。   

關於瑪瑙珠的來源以及技術也是台灣以及東南亞考古學界感興趣的問題,這是因為台灣本身並沒有瑪瑙或紅玉髓的礦產,所以瑪瑙原料或者瑪瑙珠本身勢必是從其他區域傳入的。台灣的瑪瑙珠從哪裡來?這個問題要放到東亞區域的框架來看,其中印度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瑪瑙與紅玉髓的產地,從五千年前就有製作瑪瑙珠的傳統,並且分別向西傳到地中海與西亞地區、向東傳到東南亞地區,所以瑪瑙珠可說是古代印度與其他地區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考古證據,也有可能因此從東南亞進入台灣。除了印度,東南亞區域包括印尼與泰國都有瑪瑙的礦源,也有當地製作瑪瑙珠的考古證據,當然也有可能就近輸入台灣。而瑪瑙珠傳入台灣的路線與管道為何、是哪些人在進行「進口」瑪瑙珠的活動、瑪瑙珠如何流傳到台灣各地、對原住民族群而言瑪瑙珠如何使用、意義又是什麼?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必須從瑪瑙珠本身去找答案,而所得的結果卻又可以反映出區域文化交流互動的縮影,因此可以說相當重要又有代表性。   

綜合以上的概念,再回歸到台灣考古發現,不難理解為什麼瑪瑙珠的出土都在距今千年以內的歷史時代遺址或舊社遺址,因為新石器時代缺乏礦源而交易的網絡又還沒有建立,自然不會出現瑪瑙珠這種器物。而台灣目前發掘出土豐富瑪瑙珠的例子,比方台中的鹿寮遺址、宜蘭的淇武蘭遺址、台北的十三行遺址等,這兩個遺址分別代表了幾百年前生活在台灣中部與東北部的兩支平埔族群:拍瀑拉族與噶瑪蘭族,也可以說是考古發現與文獻的再一次印證。

參考來源
1、夏鼐(1974)「我國出土的蝕花的肉紅石髓珠」,『考古』6期
2、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張光仁(2005)「東南亞的瑪瑙珠與硬陶甕」,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論文集。 4、何傳坤等(2005)「台中縣沙鹿鎮鹿寮遺址出土的玉髓珠與玻璃珠」,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論文集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