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


撰稿者
周書屹
內容

本報告係接續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執行的「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研究計劃」(1983)的工作,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所持續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執行的區域內調查計劃。該計畫由李光周所主持。   

本報告在台灣考古學的發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指標位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本報告,相當系統且詳細的整理與調查墾丁國家公園內的考古遺址,雖然從分布上可以知道,遺址的調查主要沿著區內的交通線(屏200號縣道、臺24省道)而進行,但在有限的時間中,還能幾乎包括整個區域,這對後來大範圍的區域調查,有指標性的作用;再者,脫離了日治時期以來考古調查與撰寫報告的模式,系統且計畫性的將區域內的遺址做調查,而不僅止於收到發現古物的訊息後較為被動性的調查計劃,並且在書寫上,除了文物內涵之外,將區域與所含文物視為一整體,因此對整體生態環境敘述詳細。而這一系列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由李光周所主持的調查,重新且大幅度的整理、修改了墾丁地區的史前文化序列,並在許多遺址被破壞之前,留下了部份寶貴資料。   

最後,在本報告的第九章─「臺灣:罕見的考古學實驗室」中,李光周提出了台灣為考古學實驗室的口號,雖然這個概念在李光周的博士論文中就已經出現,但以中文的書寫出現,不但鼓勵了後續更多的研究,也提示了在注意所發掘出的文物是否精美之外,考古學可以有更多的面向和問題是可以處理的。

參考來源
1、李光周、鄭永勝、凌平彰、陳維鈞、韓旭東、陳有貝 1985 《墾丁國家考古調查報告(保育研究報告第17號)》。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