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臺南科學園區(南科發掘)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台南科學園區是屬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一部份,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簡稱南科,範圍包括了台南園區、高雄園區以及高雄生物科技園區。最初是在民國82年七月於行政院會通過的「振興經濟方案」中,提出「增設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構想,到了民國84年行政院決議設置園區,並在第一期先進行了台南園區四百公頃的計畫,之後又進行了擴建計畫,可以說南科的核心是以台南科學園區為主。台南科學園區的位置是在台南縣新市、善化以及安定等三個鄉鎮之間,在自然地形上位於嘉南平原南側河流交會處,面積約有一千多公頃。

台南科學園區原本的土地是一大片蔗田,政府為了振興經濟而投入高科技產業,希望能用這片土地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不過從民國84年園區開始興建以來,卻伴隨著工程的進行發現了多處遺址以及豐富的史前文化。台南科學園區內的遺址因為涵蓋的時間很長、保存完整而且內容豐富多樣,因此引起了相關單位以及考古學者的高度重視。從民國84年開始,由當時仍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的臧振華先生主持台南科學園區的搶救發掘與研究工作,後來因為主持人臧振華先生轉任「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的館長,南科的考古工作計畫也從民國92年9月起轉移,由史前館負責執行。 台南科學園區自從開始進行考古工作以來,已發掘的面積約達兩萬六千平方公尺,已經發現的遺址共有25處,其中的15處因為配合工程開發而進行搶救,除了豐富的文物,還發現了五百多具墓葬,各種考古現象遺留也因為曾文溪的沖積作用使得地層堆積深厚得以良好的保存下來。台南科學園區的研究團隊為了讓民眾能夠接觸到這些豐富的成果,還在當地闢建了「南科文物陳列室」供民眾參觀。

台南科學園區的考古文化層序相當清晰,分別有距今約四千八百年的大坌坑文化、距今約四千二百到三千三百年前的牛稠子文化、距今約三千三百年到一千八百年前的大湖文化、距今一千八百到五百年前鐵器時代的蔦松文化、進入歷史時代有文獻紀錄的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及明清漢人文化等等。儘管可以發掘出如此豐富的資料,證明台南科學園區的地層內包含有重要的文化資產,也見證了台灣南部地區史前史的發展脈絡。由於台南科學園區持續的進行建設,考古學家發掘了許多重要的資料;但也因為建設,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會有更多的遺址、文物遭到破壞,台南科學園區的興建可以說是繼「八里十三行污水處理場」發現十三行遺址之後,另一個因為建設而發現並破壞重要文化遺產的例子。雖然台南科學園區有考古學家努力的研究搶救出土的史前文物,成果也相當豐碩,但是以搶救為目的的考古工作有其侷限性。現代的開發建設以及埋藏在地底下的文化資產保存,究竟要如何達到良好的平衡,還需要大家來傷腦筋呢!

參考來源
1、http://www.stsipa.gov.tw/web/WEB/Jsp/Page/cindex.jsp?frontTarget=DEFAULT&thisRootID=134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