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鐵器時代


撰稿者
蔡佩穎
內容

鐵器時代顧名思義,指的就是人類開始以「鐵」為原料,製造各種器具或武器的文化發展階段。不同於先前的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是直接利用大自然中的石頭,透過打製與磨製的過程將石頭製作成各種器具,人類在鐵器時代則是在採石的過程中選擇具有鐵質的礦石,利用高溫度的煉爐將這些含鐵礦石進行鎔鑄、鍛打、冶金等過程,將鐵冶鑄成工具或武器等,這意味著人們已經能夠設計適合冶金的煉爐,以及具備控制高溫的良好技術,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上,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不過,鐵器並非是人類文化史上首次使用的金屬器,在使用鐵器之前,還有使用銅器的紀錄,但是因為在冶金技術上,銅的熔點比鐵低,因此煉鐵是比煉銅還要困難許多的技術;此外,鐵的冶鑄與銅相較之下,生產率高而成本較低,鐵器也比銅器更具有低成本、低消耗以及高效能的特性,因此鐵器的出現及使用對人類來說,是意義非凡的。   

最早的鐵器出現在約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一千年間的小亞細亞東部(即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地區),考古學家認為這裡的西臺人可能是最早使用鐵的民族,而其他地區開始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並不一致,例如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即西周時代)開始發展使用鐵器,而美洲與澳洲則是等到歐洲移民過去後才將鐵器帶入這兩區,因此很難用準確的年代標示人類何時進入了鐵器時代,不過此時期與前期的石器時代有相當明顯的區別,因此可以依各區域開始使用鐵器的情形來判定鐵器時代的出現時間。大部分的地區在開始使用鐵器時已經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不過像是歐洲早期的鐵器時代文化,以及台灣的鐵器時代仍屬於缺乏歷史紀錄的史前時期。   

台灣地區就現有的考古資料來說,大概在公元前後(即距今約兩千年前)脫離石器時代的階段,進入到鐵器時代,是台灣最晚期的史前文化階段。鐵器時代的文化與前期的新石器時代相較之下,更加富有地方特色,也就是不同區域間的變異性更大,一般來說考古學家將台灣鐵器時代的文化區分如下:(1)北部為十三行文化,代表遺址為台北縣十三行遺址,(2)西海岸中部為番仔園文化,代表遺址為台中縣番仔園遺址,(3)西海岸南部為蔦松文化,代表遺址為台南縣蔦松遺址,(4)東海岸阿美文化,代表遺址為花蓮縣靜浦遺址,(5)恆春半島為龜山文化,代表遺址為屏東縣龜山遺址;此外,臺灣南部地區,根據考古學者研究認為與蔦松文化有密切關係、隸屬於平埔族的西拉雅文化,也是屬於臺灣鐵器時代的文化表現之一。這些台灣各地最後階段的史前文化,除了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風貌表現,他們所使用的鐵器來源是在台灣本地製造或是交易而來,以及他們和各地之後出現的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也是考古學家關心的議題。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