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


撰稿者
杜美慧
內容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O-Luan-Pi Park at Southern Tip of Taiwan) 鵝鑾鼻是台灣南端著名之風景區,其所位處的恆春半島是史前人類長期活動的所在區域。1981年,交通部觀光局為加速開發墾丁風景特定區,進行了珊瑚礁林公園遊憩規劃區鋪設石板步道的工程。不過施工開始約莫兩個月,便發現若干史前時期的遺物出土。李光周為了進一步了解該處文化的內容與性質,並評估該遺址在台灣考古學上之重要性,因此提出考古調查研究計畫。   

鵝鸞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出版於西元1983年六月,是西元1982年由李光周向交通部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所提出之「臺灣南端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研究」計畫,執行一年後的成果報告。該計畫委託機關為交通部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執行機關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並且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資加以出版。   

該計畫調查活動分為徒步調查、訪問調查和發掘調查。透過徒步與訪問調查,李光周一方面確定了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的區域範圍,另一方面還發現了鵝鑾鼻第三、第四史前遺址。發掘調查方面,則是在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的五個調查區中各設置一個2×2平方公尺的發掘坑,結果發現該遺址共有四個不同時代但時間前後互有承接的史前文化相。   

鵝鑾鼻地區的四個史前文化相,在聚落型態、分布位置、生業經濟與器物製作等各方面的文化內容並不盡相同。第一史前文化相為小群體分散聚落,其文化遺物中沒有農耕用具與陶製器物的出現,且食物遺留多來自於狩獵採集活動,顯示該文化並沒有農耕活動,是一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先陶文化。第二、第三、第四史前文化相則屬於成熟發展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三者間聚落大小和聚落位置不同,所出土之農具、漁具和獵具其比例有所不同,在陶器上風格也有所不同。四個史前文化相所呈現出的時間上前後相連、但空間分布範圍不相同、且文化內容有所差異的現象,在台灣考古學研究中是很少見的。   

鵝鑾鼻地區的遺址,由於所處的自然環境特殊,史前文化持續的時間又長達四、五千年之久,所以對於該地區史前文化的長期變遷與人們生活之適應,均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一書,一方面紀錄了考古學者對於該地區考古文化現象的初步觀察與整理,另一方面更向社會大眾揭示文化資產維護的重要性,因此其所具有的時代意義,是無庸置疑的。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