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撰稿者
曾繁邦、許湘彩
內容

一九二八年三月,中央研究院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於廣州,聘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三人為常務籌備員,同年七月籌備完成,十月廿二日遷入廣州柏園,以此日做為所慶紀念日。其歷經多次遷徙;一九二九年遷北平後,先後落於上海、南京、湖南長沙、雲南昆明、四川南溪。一九四六年冬重回南京,一九四八年冬,政府撤退來台,在傅斯年所長主持下,將人員、圖書、標本、文物等由南京遷台,暫設臨時所址於桃園縣楊梅鎮。一九五四年春定居南港現址。   

史語所初在廣州,分設史料、漢語、文籍考訂、民間文藝、漢字、考古、人類學及民俗學、敦煌材料研究等八組。現改成四學門、三館、八個專題研究室及五個工作室、三個實驗室。   

所之建築,有研究大樓,倉庫,考古館大樓,傅斯年圖書館,第二、三棟書庫,歷史文物陳列館等。現有研究人員共五十四人,歷史學組二十四人,考古學組十二人,人類學組十二人,文字學組六人。   

史語所自創所至今,出版許多集刊,包括古今論衡半年刊、Asia Major、考古報告集、各種專刊、史料以及其他各種論文集。   

史語所考古組在中國和台灣考古學上有著很大的貢獻。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他們在河南安陽進行了十五次發掘,其中殷墟發掘發現宮殿遺址和王陵,出土大量甲骨以及銅器、陶器、石器和骨、蚌器,成為重建古史的不可或缺的資料;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四六年間,也在中國各地做了許多考古發掘和調查,樹立中國現代田野考古學的規範。設立之專題研究室有東南亞考古和臺灣考古二個研究室,用以匯整臺灣考古界的研究力量,進一步對臺灣及相關地區的古文化展開深入的探討。   

一九四八年遷台,先後出版《中國考古報告集》(小屯)、(侯家莊)、(古器物研究專刊)等二、三十巨冊。稍後逐步開展臺灣田野考古,一九七二年國科會推動「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畫」,在考古組成立「臺灣考古研究室」。田野發掘與調查遍布臺灣各地,調查區域包括北部海岸、大甲溪流域、大肚溪流域、濁水溪流域、曾文溪流域、高屏溪流域、花東海岸、綠島、蘭嶼和澎湖群島等;發掘遺址比較重要的有大馬璘、圓山、曲冰、左營、十三行和鵝鑾鼻,對臺灣古代文化的研究和重建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料。

參考來源
1、http://www.ihp.sinica.edu.tw/index.htm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