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第503期

發行日期:2023.11.15

編輯語

位於臺灣東南方的三和文化類型屬於金屬器時代文化,其由百步蛇幾何蛇身紋轉為全蛇型態的紋飾,出現在石刀、骨角雕件及陶器上。本期要介紹位於史前史展廳的鹿骨製人形裝飾品,此一出自舊香蘭遺址的物件雖小但可能具有古今關連之文化、意義。

本期要特別介紹一批新進館藏賽夏族服飾,服飾的脈絡變化也說明了1980年代至2010年代賽夏族社群與外界互動於文化復振、社會環境的走向。每個時代在織品表現上的變化都有其原由,以下就經由十件藏品來了解這些被稱為「現代族服」的變化。

史前館於規劃及執行「走讀臺灣」專案上,總希望能於文本之外結合展覽單元概念、周遭人文族群地景以及五感體驗。南科考古館藉著推出「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同時以「史前餐桌」為概念,辦理了好吃好玩又能學好多的走讀活動。


三和文化的人形工藝(下)蹲坐的勇士骨角雕器
考古探索

三和文化的人形工藝(下)蹲坐的勇士骨角雕器

  • 文‧圖提供/葉美珍
前言 三和文化是臺灣東南地區距今約2300年前開始發展的主要文化,因該文化使用鐵器,確定屬於金屬器時代文化。三和文化陶器器形與卑南文化有所不同,紋飾雖部份承襲自卑南文化晚期,但是施作方式有所不同。 按史前文化的發展多以陶器類型及特徵來判斷文...
詳全文

新進藏品介紹:1982-2013年的賽夏族服飾
藏品放大鏡

新進藏品介紹:1982-2013年的賽夏族服飾

  • 文‧圖/王勁之
賽夏族的傳統織布及製衣技藝在1960年代曾瀕臨消失。至1980年代之後,因paSta'ay祭典的觀光造成的問題及文化展演的需求,傳統服飾重新被族人所意識並日益重視。回顧近代賽夏族衣飾文化復振的發展過程,以賽夏族南群的情況為例,大致可...
詳全文

「走讀一日學‧史前餐桌:跟著史前人靠海吃海」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博物館頻道

「走讀一日學‧史前餐桌:跟著史前人靠海吃海」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 文‧圖/高麗英
結合特展與文本的走讀路線 2023年辦理「走讀一日學‧史前餐桌:跟著史前人靠海吃海」活動,正值南科考古館推出「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展覽以自然史變遷研究、考古出土文物與歷史文獻資料為基礎,結合《與土地共舞─發掘臺南人文與環境...
詳全文

【發掘史前‧講故事系列講座】
博物館花絮

【發掘史前‧講故事系列講座】

  • 文‧圖/史前館
【發掘史前‧講故事系列講座】『宜蘭與玉礦產區周邊的大坌坑時期內涵:以蘇澳新城和月眉Ⅲ遺址為例』及『花蓮海岸新發現的大坌坑文化遺址:豐濱.宮下考古遺址』 本場講座郭素秋副研究員分享對於宜蘭蘇澳新城遺址日治時期考古資料重新整理後的新發現:八十多...
詳全文

廣告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