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發現史前電子報

~
總筆數:292
期數 當期主題 發行日期
503
  • 三和文化的人形工藝(下)蹲坐的勇士骨角雕器
  • 新進藏品介紹:1982-2013年的賽夏族服飾
  • 「走讀一日學‧史前餐桌:跟著史前人靠海吃海」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 【發掘史前‧講故事系列講座】
2023-11-15
502
  • 三和文化的人形工藝(上)陶器人形刻印紋與意象創作
  • 史前館樹皮布主題教具箱
  • 鳥居龍藏臺灣調查相關考古遺留初探—由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展示文物出發
  • 「走讀Café‧河流的口——卡大地布與知本溼地的記憶交織」
2023-11-01
501
  • 《排灣族土坂村長篇語料:田野紀錄(1968-1970)》的出版故事:記費羅禮與Tjuabar土坂部落
  • 演化祕密的鑰匙?──淺談箕型門齒
  •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下)
  • 品格教育繪本故事與「月來樂愛史前館」主題解謎活動
2023-10-15
500
  • 從伍佰的空襲報談臺灣500年前史前故事
  • 回歸‧轉身‧出發:史前館重新開館演出晚會記事
  •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上)
  • 走讀東海岸巨石活動
2023-10-01
499
  • 考古博物館的永續推廣實踐──記2023年「與土地共舞市集」X植物食器DIY
  • 友善平權進行式──記南科考古館2023年視障團體導覽與教育推廣活動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體會發掘知識的過程
  • 史前館在今年5月重新開幕後,也立即展開國際研究及文化交流
2023-09-15
498
  • 與靈的溝通:卑南族祭司祈福紀實
  • 地方共創新篇章:史前館與「交會地方-藝駐共創」交錯的軌跡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跳脫舒適圈的實習之旅
  • 困在時空裂縫中的考古學家—夜宿博物館解謎探秘活動
2023-09-01
497
  • 撒奇萊雅族的文物普查
  • 從311海嘯後看日本東北陸前高田市的城鎮再生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過程中找到未來的方向
  • 本館、漫畫家狼七與蓋亞文化攜手合作出版「重建臺灣藝術史」漫畫《月亮的名字》
2023-08-15
496
  • 延續土地的記憶與故事
  • 從鳥居龍藏手稿看日治初期原住民生活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深入認識、放下疑惑
  • 走讀巨石活動
2023-08-01
495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二)展示策略介紹
  • 從Met Gala 看博物館的品牌行銷
  •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工作.博物館.生活
2023-07-15
494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一):展題介紹
  • 多元視角的考古學:從臺灣考古學年會新議題談臺灣史前史廳更新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研典組日常
2023-07-01
493
  • 談鳥居龍藏手稿的再現與解讀——記臺日合作的實體訪問行動
  • 想像化為真實:南島廳的上架旅程(下)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夏日館中--走一段史前之路
2023-06-15
492
  • 逛逛博物館:史前時代流行的繩紋陶罐
  • 想像化為真實:南島廳的上架旅程(上)
  •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豐富充實的博物館之旅
  • 史前館辦理重新開幕儀式
2023-06-01
491
  • 翻開臺灣史的第一頁,要從臺南開始
  • 3萬年來,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人的故事!
  •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短暫地與考古、博物館密切接觸
  • 南島常設展廳動畫「世界開始的地方」動畫榮獲德國「iF設計獎」
2023-05-15
490
  • 談臺灣自然史廳新世代展示室的更新
  • 文物的巡迴演出-史前史廳展品借展紀要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舉卑歡呼
  • 本館南島廳常設展先睹為快活動
2023-05-01
489
  • 觸摸史前──臺灣史前史廳的3D科技應用
  • 願是綻放的玫瑰少年──420性別平等教育日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史前館的跨領域學習
  • 開放新設探索館
2023-04-15
488
  • 探索學習新天地—探索館到巨石公園
  •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史前玉器工作坊」活動側記
  •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幕後的想像與真實
  • 竹構建築體驗工作坊
2023-04-01
487
  • 神話不比歷史虛構:南島常設展廳創世起源動畫的策展筆記
  • 達雅族長屋介紹:印尼西加里曼丹Rumah Radakng長屋的例子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不同以往的夏天
  • 南科考古館「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2023-03-15
486
  • 展廳陪同參觀服務講座:落實友善服務的願景
  • 生物人類學的生物側寫手段─談牙齒磨耗與年齡鑑定
  •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多元文化場域內的多元實習經驗
  • 療癒水晶膠創作
2023-03-01
485
  • 從斷裂到銜接傳統織布的技藝傳承─兩位賽夏族女性工藝師的故事
  • 臺灣神祕的矮人傳說
  • 走讀臺灣點滴故事:提走行動故事箱來到部落國小
  • 兒童考古營隊
2023-02-15
484
  • 金峰鄉「文化自治元年和解暨宣告儀式」活動的幾項記事
  • 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下):南島廳的能量棒
  • 走讀臺灣點滴故事:在探索館聽櫻花姊姊說故事
  • 「兔Day is a 古Day」系列活動
2023-02-01
483
  • ari kisamuljai!一起加油吧!─回顧「Marekacevucevungi我們大家一起來:2022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 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上)儀式樂舞篇
  • 學習歷史與土地共存的智慧:「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參加心得
  • 「斷裂與銜接」特展
2023-01-15
482
  • 文化X科技的相會:「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的參與觀察
  • 藝術品保險與博物館風險控管
  • ICOM Prague 2022 X 史前館連線:博物館定義被視為……遺產?
  • 「夏威夷HULA歌舞及花環手作工作坊」
2023-01-01
481
  •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復振」研討會紀實
  • 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下)流動•動線
  • ICOM Prague 2022✕史前館連線:考古學的當代行動
  • 樹皮布體驗活動
2022-12-15
480
  • 博物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以史前館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為例
  • 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上)打開‧視野
  • ICOM Prague 2022 X史前館連線:洪堡論壇─多元聲音的集會所
  • 線上特展-牛罵頭文化與長山頂II遺址
2022-12-01
總筆數:292
每頁筆數:24
頁次: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