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發現史前電子報

~
總筆數:310
期數 當期主題 發行日期
449
  •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慕拉斯的回家路
  • 領略策展團隊的真諦─「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以正能量收尾的體會
2021-08-15
448
  •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民族活力與發展
  • 用音樂走一條理解與治癒的回家之路─「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感知「崇敬與嚴謹」的博物館人態度
  • 《空間共感藝術實驗計畫》
2021-08-01
447
  • 生死相映─話說「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 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下)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成為心心念念的回憶
  • 史前館防疫不停學推出線上主題展覽
2021-07-15
446
  • 「拿麼厲害‧在部落!」—在建和鹿寮與拉勞蘭小米工坊的展覽
  • 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上)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不後悔的選擇
  • MR360博物館線上導覽系統
2021-07-01
445
  • 古陶墨色─史前黑陶陶器製作實驗暨教育推廣活動紀實
  • 臺東出名鯉魚山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課堂走入博物館的日常世界
2021-06-15
444
  • 北海道平取町愛努文化博物館「環境意識」的實踐
  • 雅加達歷史博物館:讓時空重回四百年前的巴達維亞城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任何學到的都能帶著自己邁向未來的出路
2021-06-01
443
  • 博物館的未來?或是博物館的新常態
  • 史前館考古再想像:科技、故事與生活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千年的注目
2021-05-15
442
  • 丹尼索瓦人
  • 歡迎請浸──談牽手平埔特展之「展」「演」動能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遺址路上的改變
2021-05-01
441
  • 移居東臺灣的「平埔族群」
  • 看不見的紅樹林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各式各樣的準備,是為了更好的成果
  • 穿越三千年的風—《風暴之子》解謎探索
2021-04-15
440
  • 到兒童博物館逛逛
  • 南科考古館文物搬遷歷程
  •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活用所學的夏天
  • 「悠遊史前〜家庭親子共學體驗之旅」
2021-04-01
439
  • 說故事遊戲─從《玦:孿生》談考古轉譯的真實與想像
  • 這個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玦:孿生》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不一樣的實習
  • 『看看畫 聊聊天』-關於史前東河遺址群的活動空間
2021-03-15
438
  •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
  • 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關於人骨的二三事
  •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
2021-03-01
437
  • 記憶之所繫: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購藏計畫
  • 堆石地的記憶:都蘭阿美人年齡組織與命名原則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教育活動小實習生日誌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2021-02-15
436
  • 解讀「牽手平埔」特展田野中的幾個文化現象
  • 館藏解壓縮:解碼藏品的故事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162小時,考古的震撼教育
  • 考古小尖兵—親子特別版
2021-02-01
435
  • 「繁花似錦 人情之美─東亞織品展」佈展側記
  • 為部落長青喝彩:永續記憶的行動起點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帶給我的全新體驗
  • 【講座活動】 那一年,我們一起在遺址上
2021-01-15
434
  • 談老番社遺址近年之考古調查
  •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細雨的淚水之路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你好,骨頭!
  • 喚醒記憶種子:史前館「館藏解壓縮」典藏品背後的故事
2021-01-01
433
  • 共作屬於當代人群與土地的展覽:七步走•找東C─2020年東區原民館聯合策
  • 發現考古遺址,然後呢?
  • 少年會所:卑南族的「男子學校」
  • 史前生活大考驗╳愛分享市集
2020-12-15
432
  • 甜蜜的歡愉與苦痛:戰後的馬紹爾群島居民飲食
  • 考古人的百寶袋:戶外調查篇
  • 臺灣臺東的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 「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
2020-12-01
431
  • 卑南人骨整飭記事
  • 從花蓮縣崇德考古遺址談遺址保存與居住權的進退兩難
  • 淺談臺灣岩石分布與史前石器
  • 第十屆野望影展
2020-11-15
430
  • 1980年的一堂考古課: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觀眾問卷分析簡易整理
  • 史前館「藏品查詢系統」的發展演進及使用簡介
  • 史前館與賽夏族團隊合作傳統織布工藝復振
2020-11-01
429
  • 植物園文化的縞狀陶
  • 花岡山遺址的甕棺
  • 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 「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
2020-10-15
428
  • 看見西拉雅族──南科園區祈福儀式
  • 總統的南島禮物:國史館文物委託管理記事
  • 「蕃藝書屋」林明德先生及《南島時報》
  • 「DIY蝸瓜樂披薩:親子共作體驗」活動
2020-10-01
427
  • 「食代力量」,談飲食啟動的在地力量
  • 藝術介入的博物館展示與地方實踐──側寫「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 認識爪哇地區的樹皮紙dluwang
  • 蓋亞那農田小米鞦韆餐桌
2020-09-15
426
  • Covid-19傳染風險下博物館擬定公眾開放策略(下)
  •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查尼的秘密小徑
  • 一起真正的拿麼厲害─「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側寫
  • 「動手動腳─考古發掘小尖兵」
2020-09-01
總筆數:310
每頁筆數:24
頁次: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