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發現史前電子報

~
總筆數:292
期數 當期主題 發行日期
431
  • 卑南人骨整飭記事
  • 從花蓮縣崇德考古遺址談遺址保存與居住權的進退兩難
  • 淺談臺灣岩石分布與史前石器
  • 第十屆野望影展
2020-11-15
430
  • 1980年的一堂考古課: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觀眾問卷分析簡易整理
  • 史前館「藏品查詢系統」的發展演進及使用簡介
  • 史前館與賽夏族團隊合作傳統織布工藝復振
2020-11-01
429
  • 植物園文化的縞狀陶
  • 花岡山遺址的甕棺
  • 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 「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
2020-10-15
428
  • 看見西拉雅族──南科園區祈福儀式
  • 總統的南島禮物:國史館文物委託管理記事
  • 「蕃藝書屋」林明德先生及《南島時報》
  • 「DIY蝸瓜樂披薩:親子共作體驗」活動
2020-10-01
427
  • 「食代力量」,談飲食啟動的在地力量
  • 藝術介入的博物館展示與地方實踐──側寫「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 認識爪哇地區的樹皮紙dluwang
  • 蓋亞那農田小米鞦韆餐桌
2020-09-15
426
  • Covid-19傳染風險下博物館擬定公眾開放策略(下)
  •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查尼的秘密小徑
  • 一起真正的拿麼厲害─「Malmananu-拿麼厲害」特展側寫
  • 「動手動腳─考古發掘小尖兵」
2020-09-01
425
  • Covid-19傳染風險下博物館擬定公眾開放策略(上)
  • 那一年,我們一起去歐洲文化之都:布農古調迴盪在馬泰拉
  • 在對外導覽的培訓與實踐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
  • 親子共讀繪本創作營
2020-08-15
424
  • 從豐年祭服飾淺談花蓮港口阿美認同
  • 扎根土地與身體實踐的知識與文化─臺灣原住民小米文化交流論壇活動紀實
  • 重現卑南族家屋:三個卑南族部落一起蓋家屋!
  • 友善社區陪伴服務啟動
2020-08-01
423
  • 《風暴之子》從海境部落的故事中找尋卑南文化人
  • 穿越想像與真實──《風暴之子》讀後感
  • 史前:從考古到想像
  •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2020-07-15
422
  • 見物又見人:南科考古館的史前文化人面貌復原展示設計歷程
  • 地層中的風景—猶如滿天星斗的南科史前遺址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那個月,實習一夏
  • 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卑南族傳統家屋展示修繕落成啟用
2020-07-01
421
  • 台東文旅熄燈,走入歷史~~
  • 從《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談布農傳名字的希望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參與博物館的基石創建
  • 「神話」:第8屆原藝節暨藝術教育成果展
2020-06-15
420
  • 一場雲霧中的盛宴─記苗栗縣賽夏族民俗文物館「謎途織返-tininhoero:an」成果特展
  • 卑南王動畫製作的意義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課堂理論進入考古博物館的實作體驗
  • 史前館再造工程啟動 展示教育推廣不間斷
2020-06-01
419
  • 從卑南遺址談考古遺址多元發展與經營的可行性
  • 記射馬干山遺址之發現及調查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為臺灣出土文物保存盡一份心力
  • 2020世界閱讀日「閱在地 閱有趣-自然生態路徑『與植物有約』」
2020-05-15
418
  • 出沒在南科考古館的史前人──雨宮國廣先生的史前工具製作展演
  • 部落遺產+山林路跑:馬來西亞砂拉越Bung Jogoi舊部落山林路跑活動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突破對考古學既有的想像
  • 史前館辦理策展活動培力工作坊 解決辦活動會碰到的一百件鳥事
2020-05-01
417
  • 體質人類學的234
  • 牽手平埔──東部地區大武瓏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祭儀復振與服飾重製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典藏的細瑣日常
  • 史前館線上博物館
2020-04-15
416
  •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下)
  • 到美麗島──那些人,那些事,從臺灣看南島世界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秘室」‧秘事
  • 史前館與海端鄉公所邀聚名師 傳授布農織布文化精髓
2020-04-01
415
  •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上)
  • 一場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展覽過程─《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策展有感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充滿驚喜包與正能量的暑假
  • 蔦松家族捏塑樂
2020-03-15
414
  • 非視覺體驗布農族獵人文化
  • 看見有價值的事、創造有溫度的展─《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策展有感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發揮創意、實踐構想的兩個月
  • 「穿上彩虹衣:斯洛伐克民俗藝術&台東原民文化聯展」
2020-03-01
413
  • 神話、祖源傳說與創作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X地方=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懵懵懂懂到漸入佳境
  • 「山海」系列AR互動繪本
2020-02-15
412
  • 分享友善閱讀—史前館第二本原住民口傳故事點字數位有聲書出版了!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增加當代群眾親近世界遺產與博物館的好方法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接近考古,更認識藝術史
  • 跟著考古學家去旅行 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舉辦東海岸巨石遺址特展
2020-02-01
411
  • Fun寒假來練功:卑南遺址公園裡的史前生活密技與考古探索小學堂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一個砍掉重練的博物館定義提案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看見博物館的另一種可能
  • 「到美麗島—那些人 那些事 從臺灣看南島世界」特展
2020-01-15
410
  • 從《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看見布農氏族的小宇宙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下)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那年暑假,我與史前館的邂逅
  • 穿上彩虹衣:斯洛伐克民俗藝術&台東原民文化聯展
2020-01-01
409
  • 移動在花東的迷你藝術節─記2019年MIPALIW式的大溪地烏克麗麗樂團訪臺之旅
  • 他山之石: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大洋洲常設展廳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上)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太陽廣場的日晷
  • 「織寫歷史-排灣族傳統織布再續」
2019-12-15
408
  • 耳中乾坤─魚耳石
  •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下)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樞紐、平台或發動器
  • 艾莎公主勇闖卑南遺址公園巨石陣?!
2019-12-01
總筆數:292
每頁筆數:24
頁次: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