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發現史前電子報

~
總筆數:307
期數 當期主題 發行日期
422
  • 見物又見人:南科考古館的史前文化人面貌復原展示設計歷程
  • 地層中的風景—猶如滿天星斗的南科史前遺址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那個月,實習一夏
  • 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卑南族傳統家屋展示修繕落成啟用
2020-07-01
421
  • 台東文旅熄燈,走入歷史~~
  • 從《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談布農傳名字的希望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參與博物館的基石創建
  • 「神話」:第8屆原藝節暨藝術教育成果展
2020-06-15
420
  • 一場雲霧中的盛宴─記苗栗縣賽夏族民俗文物館「謎途織返-tininhoero:an」成果特展
  • 卑南王動畫製作的意義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課堂理論進入考古博物館的實作體驗
  • 史前館再造工程啟動 展示教育推廣不間斷
2020-06-01
419
  • 從卑南遺址談考古遺址多元發展與經營的可行性
  • 記射馬干山遺址之發現及調查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為臺灣出土文物保存盡一份心力
  • 2020世界閱讀日「閱在地 閱有趣-自然生態路徑『與植物有約』」
2020-05-15
418
  • 出沒在南科考古館的史前人──雨宮國廣先生的史前工具製作展演
  • 部落遺產+山林路跑:馬來西亞砂拉越Bung Jogoi舊部落山林路跑活動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突破對考古學既有的想像
  • 史前館辦理策展活動培力工作坊 解決辦活動會碰到的一百件鳥事
2020-05-01
417
  • 體質人類學的234
  • 牽手平埔──東部地區大武瓏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祭儀復振與服飾重製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典藏的細瑣日常
  • 史前館線上博物館
2020-04-15
416
  •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下)
  • 到美麗島──那些人,那些事,從臺灣看南島世界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秘室」‧秘事
  • 史前館與海端鄉公所邀聚名師 傳授布農織布文化精髓
2020-04-01
415
  •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上)
  • 一場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展覽過程─《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策展有感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充滿驚喜包與正能量的暑假
  • 蔦松家族捏塑樂
2020-03-15
414
  • 非視覺體驗布農族獵人文化
  • 看見有價值的事、創造有溫度的展─《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策展有感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發揮創意、實踐構想的兩個月
  • 「穿上彩虹衣:斯洛伐克民俗藝術&台東原民文化聯展」
2020-03-01
413
  • 神話、祖源傳說與創作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X地方=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
  •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懵懵懂懂到漸入佳境
  • 「山海」系列AR互動繪本
2020-02-15
412
  • 分享友善閱讀—史前館第二本原住民口傳故事點字數位有聲書出版了!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增加當代群眾親近世界遺產與博物館的好方法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接近考古,更認識藝術史
  • 跟著考古學家去旅行 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舉辦東海岸巨石遺址特展
2020-02-01
411
  • Fun寒假來練功:卑南遺址公園裡的史前生活密技與考古探索小學堂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一個砍掉重練的博物館定義提案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看見博物館的另一種可能
  • 「到美麗島—那些人 那些事 從臺灣看南島世界」特展
2020-01-15
410
  • 從《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看見布農氏族的小宇宙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下)
  •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那年暑假,我與史前館的邂逅
  • 穿上彩虹衣:斯洛伐克民俗藝術&台東原民文化聯展
2020-01-01
409
  • 移動在花東的迷你藝術節─記2019年MIPALIW式的大溪地烏克麗麗樂團訪臺之旅
  • 他山之石: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大洋洲常設展廳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上)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太陽廣場的日晷
  • 「織寫歷史-排灣族傳統織布再續」
2019-12-15
408
  • 耳中乾坤─魚耳石
  •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下)
  •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樞紐、平台或發動器
  • 艾莎公主勇闖卑南遺址公園巨石陣?!
2019-12-01
407
  • 南科考古館開幕紀實:從不曾間斷的五千年談起
  •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上)
  • 牙齒知多少
  • 博物館到校教學活動
2019-11-15
406
  • 蘊含5000年─南科考古館的建築與裝置意象
  • 「博物館的秘室─快來揭開文物的奧秘吧!」教育推廣活動回顧
  • 上海市典藏機構的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蒐藏
  • 原住民博物館專業論壇
2019-11-01
405
  • 史前館環境教育的成效與展望
  • 從「農地」到「公園」──普悠瑪部落族人對卑南遺址公園的地方意義
  • 女性影展在博物館:Queering the Museum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計畫成果特展
2019-10-15
404
  • 「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海上漂流紀行
  • 館藏文物蓆印蓋:編織物在製陶上的運用
  • 黃貴潮,以文字重現阿美族口傳知識及生活風貌記憶的生命勇者
  • 考古淨灘團前進小琉球參加淨灘榮獲「海灘貨幣」一枚
2019-10-01
403
  • 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可以再靠近一點─談史前館建築景觀再造
  • 祈福感恩與前進─記2018年南科考古館試營運啟動之西拉雅祝福儀式
  • 一條會飛的河──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哪裡來?
  • 「史前‧始前-史前館再開始以前,我們一起回首」
2019-09-15
402
  • 為岩棺洗澡(下)─記2017年都蘭岩棺維護工作
  • 「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明瞭了什麼?
  • 走出屬於自己回家的路─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策展有感
  • 「走進實幻之島—故宮x史前數位遊樂場」微型數位互動展
2019-09-01
401
  • 為岩棺洗澡(上)─記2017年都蘭岩棺維護工作
  • 「穿越烽火、離散重生」-噶瑪蘭族加禮宛戰役暨撒奇萊雅族達固部灣戰役140週年紀念
  • 運用科技多媒體展示的山東博物館
  • 文化╳科技:文化資產 3D 技術應用國際工作坊
2019-08-15
400
  • 從文化身分認同到殖民接觸:國立美洲印地安博物館的策展反思與實踐
  • 原民神話故事中的環境智慧
  • 走在回家的路上─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策展有感
  • 3D列印暑期營隊
2019-08-01
399
  • 南科考古館「博物館的祕室」解密報導—遺物從考古發掘現場進入典藏的家
  • 淺談2019文博會「Hi Story 過 去未來」─史前館如何發掘記憶
  • 3D技術於卑南遺址考古研究之應用
  • 2019跨越黑潮計畫最終挑戰
2019-07-15
總筆數:307
每頁筆數:24
頁次: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