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發現史前電子報

~
總筆數:301
期數 當期主題 發行日期
392
  • 共玩共學新體驗:到博物館施放竹炮、敲擊竹木樂器!
  • 一個遺落在臺東的建築瑰寶─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我的實習生活,跟臺東天氣一樣熱血充實!
  • 史前館環境教育到校服務課程
2019-04-01
391
  • 從視覺識別談博物館品牌形象─以國際大館、新興館舍與南科考古館為例
  •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穿越時空也跨越學科的想像多聲曲
  •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認識、檢視到改變自己的實習收穫
  • We Are the Ocean翻譯心得講座
2019-03-15
390
  • 「Easy玩考古」攤位現場紀錄:南科考古館參與2019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慶活動
  •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在重疊存留中創造
  •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珍貴的實習經驗
  • 元宵節「迎鼓仔燈(燈籠)」活動
2019-03-01
389
  • 藝術駐地創作、民族誌與人類學
  •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從相似之處詮釋鏈結
  •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這一站起,未來變得更明確
  • 「豬市如意在史前」
2019-02-15
388
  • 光影與聲塑:從史前館沈浸式投影談新媒體與臺灣史前史共創展演
  • 互動暢遊─日本京都鐵道博物館參訪紀實
  •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打破對博物館的古板印象
  • 再製史前卑南文化典型陶器
2019-02-01
387
  • 博物館的友善故事書─一個多元感觀的有聲繪本
  • MLA到校教育推廣:那些關於孩子的無限可能
  •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不同觀者之間意識與轉換
  • 「守護海洋•減塑行動:玩考古淨海灘」環境教育課程
2019-01-15
386
  • 十年後,讓我們繼續將七腳川作為動詞:記「Taluma’歸途─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
  • 從遊戲中學習:走訪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
  •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史前所見
  • 南科考古館正式啟動試營運
  • 愛分享聖誕市集
2019-01-01
385
  • 仿學焦慮?認識原住民新興的學術活動
  • 館藏選介:薩摩亞的ava木碗
  • 城市中的考古:走訪韓國首爾岩寺洞遺址
  • 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紀念特展
2018-12-15
384
  • 聚焦典藏‧透視研究‧跨越界限──從考古主題藝術駐村、國際主題工坊到史前館共寫平台
  • 越南順化行
  •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藝術家「太認真」雙人組 考古再考古
  • 2018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2018-12-01
383
  • 神祕的石柱與卑南二兄弟傳說
  • 從考古現場看交通建設與文化資產保護的關係(下)
  •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藝術家吳思嶔〈我們被困在歷史中〉?
  • 小小駐館員‧一起做博物館
2018-11-15
382
  • 大象之死,誰是兇手?
  • 從考古現場看交通建設與文化資產保護的關係(上)
  •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藝術家mamoru另一種聽見/看見
  • 文化體驗教育計畫
2018-11-01
381
  • 長濱忠勇遺址的發掘與新發現(下)
  • 史前人吃甚麼─「摩登史前人出遊季」史前廚房教具箱
  • 為土地唱歌,我們一起攜手
  • 『未來遺址:用藝術挖掘歷史』藝術駐村成果展
2018-10-15
380
  • 長濱忠勇遺址的發掘與新發現(上)
  • 體驗考古發掘之樂─「摩登史前人出遊季」考古現場大剖析教具箱
  • 穿梭在卑南遺址公園樹林間的鳥精靈們
  • 本館新任館長佈達交接典禮
2018-10-01
379
  • 3D工作坊系列-考古遺址地貌記錄的3D技術應用
  • 解構人骨的秘密─「摩登史前人出遊季」人骨拼圖教具箱
  • 現地遺址保存博物館的理念與實踐─二十年後再訪加曾利貝塚博物館
  • 文化X科技:文化資產3D技術應用工作坊
2018-09-15
378
  • 那些恐龍化石可以告訴我們的事──談野望影展「骨骼之秘:恐龍再現」
  • 記「考古速報」──舊香蘭遺址及上里遺址展示(下)
  • 3D工作坊系列-考古文物高精度3D建模技術應用
2018-09-01
377
  • 摩登史前人出遊季──107年南科園區考古教育推廣活動
  • 記「考古速報」──舊香蘭遺址及上里遺址展示(上)
  • 一個跨國合作的實驗計畫──「2018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執行紀實
  • 2018夜宿史前館
2018-08-15
376
  •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移─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特展策展感言
  • 復旦大學博物館蒐藏之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調查紀要
  • Kids Awesome-臺灣首創唯一的兒童博物館(下)
  • 考古玩一夏
2018-08-01
375
  • 一艘跨海竹筏的誕生─略述IRA2號的製作
  • 「共點螢光、大地祈福」──撒奇萊雅族的祝禱
  • Kids Awesome-臺灣首創唯一的兒童博物館(上)
  • 《只有大海知道》特映會暨映後座談會
2018-07-15
374
  • 穿越時空蔦松家:南科館公共藝術建置
  •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下)
  • 憶起回家 muskun kata kulumah─記「崁頂百年展」(下)
  • 史前館推廣多元文化 故事、美食、工藝、戲劇場場精彩
2018-07-01
373
  • 「舞出一片天」:布拉瑞揚與第六屆原藝節各校原住民青年的深度交流
  •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中)
  • 憶起回家 muskun kata kulumah─記「崁頂百年展」(上)
  • 2018『3萬年前的航海-跨越黑潮』計畫
2018-06-15
372
  • 新方法‧新觀眾:定向闖關挑戰─考古限定版
  •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上)
  •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下)
  • 107年第六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及《原來在這裡-臺灣原住民陶藝展》聯合開幕
2018-06-01
371
  • 在島與島之間對話,關島X椰子─記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交流工作坊(上)
  • 超連結博物館的實踐與省思—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實例經驗分享
  • 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公眾(下)
  • 518國際博物館日記者會 : 超連結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 草地音樂會
2018-05-15
370
  • 從史前館藝術駐村活動談博物館場域的開放嘗試
  • 另一種形式的「對話」:談史前館數位互動建置
  • 新南向創造的超連結:史前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國際巡迴展的新方法與新公眾(上)
  • 2018臺灣文博會
2018-05-01
369
  • Pasibutbut儀式性歌曲展演的幾項思考
  • 「崁頂百年‧憶起回家」-讓我們「再」一起
  • 園林中的博物館──蘇州博物館
  • 「科技之旅- Bone出新“觀”點!」
2018-04-15
總筆數:301
每頁筆數:24
頁次: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