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發現史前電子報

~
總筆數:183
期數 當期主題 發行日期
464
  • Hands-on! 親子同遊兒童博物館
  • 考古博物館的種子培育:史前館青年考古營活動回顧
  • 2021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大疫之下的實習紀錄
2022-04-01
463
  • 穿梭在遺址與現址之間─ 談「遺址前彎身.當代後凝視:在南科遺址上現考現學」特展
  • 古代DNA
  • 2021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疫情下遺址公園的充實生活
2022-03-15
462
  • 我們生活在遺址上
  • 從OT到ROT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學術活動中心
  • 讓本來就存在於部落的文化種子發芽:記2021年「走讀嘉蘭」
2022-03-01
461
  • 探索在地議題、連結國際行動: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課程的重整與展望
  • 佳興部落木雕情緣: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蒐藏
  • 在部落的土地上,長出我們的故事:記2021年「走讀嘉蘭」
2022-02-15
460
  • 操作鍊概念:陶器技術分析與實驗重建比對 (下)
  • 記白冷會葛德神父在台最後一次耶誕彌撒典禮
  • 一起走讀部落,實踐文化平權:記2021年「走讀嘉蘭」
  • 環境教育課程花絮
2022-02-01
459
  • 操作鍊概念:陶器技術分析與實驗重建比對 (上)
  • 不僅是狩獵好幫手:卑南族的「狗耕田」故事
  • 博物館與戲劇(下):過程戲劇的即興與結構
2022-01-15
458
  • 「史前館 ft.辛卡米克考古主題系列特展」ON檔中—「考古.工具.人」及「卑南史前大聚落」策展幕後
  • 從強調差異到共享記憶:花蓮館「聽•歌的表情-花蓮縣原住民族生活歌謠特展」的嘗試
  • 博物館與戲劇(上):戲劇導覽的 To be, or not to be?
  • 藥草球課程
2022-01-01
457
  • 淺談史前館110年度「向海致敬」計畫的執行績效
  • 關於「這些地方‧這些人‧這些事」:史前館2021年「走讀臺灣」活動側記
  • 談多良地區遺址近年之考古調查(下)
  • 臺灣閱讀節歡樂閱讀嘉年華「博物嬉遊島」活動
2021-12-15
456
  • 疫情下的國際交流—淺談鳥居龍藏的臺灣踏查
  • 同時望向過去與未來的奇美館「Siket回路-馬立雲部落主題展」
  • 談多良地區遺址近年之考古調查(上)
  • 考古主題三部曲系列特展
2021-12-01
455
  • 從「牽手平埔: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看南科考古出土遺物
  • 有構厲害,敲出自己的樹皮布
  • 穿越時空發現「從前」:談談兩本有趣的考古繪本
  • 多元文化月活動
2021-11-15
454
  • Let’s Go!考古同盟時代
  • 走讀臺灣X閱讀史前線上活動筆記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我在博物館的成長蛻變
  • 線上展覽--史前動物園
2021-11-01
453
  • 環境與疫情─第9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線上展示「Pakiqecan(結界):原住民對應瘟疫的方式」
  • 全國首座地方催生的考古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上線啦!(下)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實習的日常
  • 「文物返鄉展-遇見kakita'」特展於苗栗縣賽夏族民俗文物館開展
2021-10-15
452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策展心得
  • 全國首座地方催生的考古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上線啦!(上)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哇!重新認識博物館
2021-10-01
451
  • 芭芭秧的普式生活: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與環境永續
  • 姊妹情深:花蓮港口阿美的女子年齡組織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了解看不見的那一面
  • 「編織記憶—拆毛衣」民眾參與工作坊
2021-09-15
450
  • Kababaawan延續生命的原味—原住民女性的飲食照護
  • 吃米的馬紹爾人
  •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體會文物入館展出的不容易
  • 「芭芭秧的普式生活-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特展
2021-09-01
449
  • 透過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慕拉斯的回家路
  • 領略策展團隊的真諦─「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以正能量收尾的體會
2021-08-15
448
  •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民族活力與發展
  • 用音樂走一條理解與治癒的回家之路─「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感知「崇敬與嚴謹」的博物館人態度
  • 《空間共感藝術實驗計畫》
2021-08-01
447
  • 生死相映─話說「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 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下)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成為心心念念的回憶
  • 史前館防疫不停學推出線上主題展覽
2021-07-15
446
  • 「拿麼厲害‧在部落!」—在建和鹿寮與拉勞蘭小米工坊的展覽
  • 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上)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不後悔的選擇
  • MR360博物館線上導覽系統
2021-07-01
445
  • 古陶墨色─史前黑陶陶器製作實驗暨教育推廣活動紀實
  • 臺東出名鯉魚山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課堂走入博物館的日常世界
2021-06-15
444
  • 北海道平取町愛努文化博物館「環境意識」的實踐
  • 雅加達歷史博物館:讓時空重回四百年前的巴達維亞城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任何學到的都能帶著自己邁向未來的出路
2021-06-01
443
  • 博物館的未來?或是博物館的新常態
  • 史前館考古再想像:科技、故事與生活
  •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千年的注目
2021-05-15
442
  • 丹尼索瓦人
  • 歡迎請浸──談牽手平埔特展之「展」「演」動能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遺址路上的改變
2021-05-01
441
  • 移居東臺灣的「平埔族群」
  • 看不見的紅樹林
  •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各式各樣的準備,是為了更好的成果
  • 穿越三千年的風—《風暴之子》解謎探索
2021-04-15
總筆數:183
每頁筆數:24
頁次: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