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一本呈現人布之間深厚情感的書:記《Mesusa, mneghuway knkla rudan Truku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織品調查報告》的出版歷程
楔子
2019年5月26日,在兩位優秀的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館員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前往拜訪居住在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的Payi Miyu,進行苧麻取纖製線工序的訪談與記錄。當我們完成戶外的操作及示範後,大雨逼使我們轉戰室內,請Payi Miyu說說她學習織布的過程。
Payi Miyu回憶起小時候媽媽半鼓勵半強迫帶她學習苧麻取纖製線與織布的故事,濃濃的生命記憶慢慢地瀰漫在小小的客廳中。高齡81歲的老人家好像又回到未出嫁前跟著母親一起織布的那個女孩。
說著說著,突然間,老人家從椅子上起身,走到隔壁的臥室,從臥室衣櫃最高處,拿出兩件她妥善保存的織布。其中一件苧麻織布被毯的顏色非常潔白、非常柔軟,被毯上原有的色線雖然已經褪色,仔細看還是可以辨識。老人家告訴我們,這是她結婚前為自己的婚禮所織的織布,那時候所做的織布大部分已經贈送出去,僅存兩件,這是其中一件。這件平織的苧麻織布被毯,雖然不是使用多麼高超的織布技術,但是其潔白的色澤與柔軟的質感,還是讓我們嘖嘖稱奇。
老人家接著說,她另外保留了一片苧麻織布,是要陪著她百年之後一同離世的。說到這裡,一種情緒在小小的空間中開始迴盪,大家的情緒為太魯閣族人這種與織布間深厚的情感而觸動。當場的我,感動之餘,同時想到自己手邊正在主編的這本書《Mesusa, mneghuway knkla rudan Truku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織品調查報告》,老人家生命經驗的分享與我編印這本書的歷程在這個時間當下產生迴盪。
出版品封面。
內頁(P67)-被毯經、緯線說明。
緣起
2015年初,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陳怡方老師來電,談及一群太魯閣族織者非常期盼能夠前來史前館進行館藏太魯閣族織品研究。與怡方老師深入瞭解之後,知道她這幾年跟隨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Mwaray da工作室的Meyce Yusi(宋美枝)老師學習太魯閣族的地機織布,而我多年前主編的《原住民織品與飾品圖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2001)竟然成為他們在傳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為此,做為織者的他們希望能夠前來史前館親自與這些祖先的藏品見面,這除了基於技法學習上的需要,也是希望與祖先相認的渴望。
2015年4月24日,這趟旅行終於成真,織者們一大清早即從花蓮開車南下,為了就是親自與祖先的藏品見面。在有限的時間裡,大家盡可能地利用眼睛、頭腦、紙筆與相機進行各種方式的紀錄,希望將祖先的智慧與知識帶回部落。
這一趟旅程對織者而言固然是一種知識上的啟發(例如看到更多的圖紋),同時,一種從心底深處油然而生的激勵力量鼓動著他們回到部落,從自己生活的地方開始,進行家藏織品的調查與紀錄。他們發現這是一項與時間競賽的工作,一旦老人家離世,他們收藏的織布可能會流轉到他處。
內頁不同被毯織紋介紹。
內頁織布條紋。
為了留下老人家織布上的織紋與故事,2017年陳怡方老師的團隊與Mwaray da的團隊開始在水源部落展開家藏織品的調查,他們挨家挨戶探訪家藏織布、打開衣櫃、進行記錄。在這個過程裡,他們越來越發現,這個調查研究的重點不只侷限在於織布本身,更令人動容的是「織布的知識」以及「人與織布」的故事。計畫結束後,計畫執行團隊在沒有任何經費支援的情況下,編輯印製了一本關於水源部落家藏織布的小冊子,其目的不僅期盼織布資料能被書寫紀錄,更希望透過出版的方式將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分享給更多人。
2018年初,陳怡方老師親自前來史前館洽詢合作出版的可能性。在討論的過程中,怡方老師提及,2015年到史前館的藏品研究經驗,促使部落織者將史前館的典藏庫視為在部落之外另一個更大的衣櫃。做為博物館,藏品公共化是我們多年以來致力的目標,我們欣喜見到這種從部落/族群文化邏輯出發對史前館角色的理解及再詮釋。基於知識公眾化的目的,經過數次的討論後,史前館很榮幸能有機會一同加入參與後續編輯出版的工作。
定樁
為了推進這本書的編印進程,2018年5月24日,我與東華大學的工作團隊及Mwaray da團隊一同在水源部落美枝老師家中進行三方會談。在自我介紹、彼此互相認識之後,各團隊先就這本書預想的主軸交換意見。經過討論後,將本書定調於利用2017年的調查資料呈現水源部落家藏織品的色彩、圖紋、技法,及織品在製作與流轉過程中的社會關係與文化邏輯。同時,本書將涵蓋圖錄與工具書的性質。
為了呈現這樣的定位與性質,我們以2017年的調查資料為基礎進行發展。在全書的架構上,第一部份為文字論述,首先為太魯閣族的介紹,接下來的兩篇文章則分別從Mwaray da成員與研究者的觀點,對本件工作的始末及意涵進行不同角度的論述。
第二部分為「愛與關懷:織布上的生命故事」,收錄10則人(織作者或收藏者)與織布之間的口述故事,呈現家藏太魯閣族織布蘊含的知識、社會關係與情感,同時將時間的軸線拉到當代,故事中呈現出不同世代的太魯閣族人如何透過織布連結並傳遞文化及情感,展現為織布的技藝與記憶。可喜的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太魯閣族的新生代開始學習織布的技藝,在新的社會脈絡中,將自己成為族群文化的載體,成為文化知識傳遞的重要角色。
第三部份為織布技法的章節,依據技法及功能分類,選取重要的家藏織品分成平紋、斜紋與衣服三個小節,以太魯閣族語記錄整經的口訣、圖紋的名稱及與技法之間的關係。
為了實踐史前館的典藏庫做為族人大衣櫃的想法,本書工作團隊決定選擇性地將史前館藏品納入書中,以系統性的方式與水源部落的家藏織品進行連結與對照。Mwaray da與東華大學團隊成員於2018年一同前來史前館進行兩次藏品研究,最終挑選與部落家藏織品有關的藏品共29件,一併呈現在這本書中。
呈現
這本書的美編設計具體回應了全書的主軸概念:太魯閣族人與織布的關係。在封面,我們挑選的是幾件被毯相疊的照片,這樣的情景正是太魯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收藏被毯的狀態,以此隱喻打開衣櫃的意涵。
在書的前後扉頁,我們呈現美枝老師的平紋織布。對太魯閣族人而言,平紋織布雖然簡單,卻又涵蓋著深厚的文化意涵。平紋織布是一切織布的起點,所有進階的技法都由此而來;這也象徵著生命的起點與終點,象徵著生命,這個起點與終點是個相連接的環狀,族人出生與離世之時都是以平紋織布進行裹身。
內頁P46-收藏者賴秋菊與三箱織品收藏。
內頁P56-織布教學示範。
值得注意的是,美枝老師所織作的這塊織布上有三種不同的紋樣,一種是她的出生地紅葉村的祖母留下來的;一種是她嫁到水源部落後,她的織布老師傳授給她的;一種是她自己創新的圖紋。從這塊平紋織布上,可以看到太魯閣族人的生命觀、人與織布相互比喻的想法、以及織布知識的傳承、流動與創新。
在書中「Gnealu愛與關懷:織布上的生命故事」單元中,我們特地請攝影師方紹能先生,根據每一則故事的主要精神,透過影像去捕捉人與織布之間這種複雜與多重的情感連結。
致敬
每一本書的出版都無法盡善盡美,但重要的是,每一本書都是一個階段性任務的完成。這本書希望成為太魯閣族人的衣櫃,打開這個衣櫃,看到的是關於織布的技藝、記憶、知識、文化及人與織布的緊密連結。史前館之所以能夠透過這本書的出版向大眾分享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我想最終除了要感謝工作團隊的所有成員,還要感謝從過去到現在,孜孜不倦,維護族群文化、分享織藝的這一群人。最後,謹代表編輯團隊以此書向太魯閣族人致敬。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Mesusa, mneghuway knkla rudan Truku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織品調查報告》雙主編)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南島文化專欄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