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南島文化專欄

戀戀情深:臺灣阿美族檳榔傳說

文‧圖/傅鳳琴

「檳榔」一詞源於馬來語「pinang」(學名:Areca catechu),別名賓門、仁頻、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螺果,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廿公尺。人類嚼食檳榔的習俗已延續數千年之久,包括臺灣及中國南方的住民在內,檳榔不僅是日常的零食,透過檳榔的交換與共同的嚼食經驗,還可建立或強化族群與文化認同。除了作為食物及社交、婚禮場合的禮物,檳榔也被用於治療疾病、防止瘟疫,甚至被用來當作宗教祭祀的祭品或是行使巫術時的法物。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關係密切,由語言學的證據及分布地域風俗習慣可發現,有嚼食檳榔的共通點(李壬癸,2011)。

「檳榔」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廿公尺-

「檳榔」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廿公尺。

臺灣原住民與檳榔的關係起源於何時?從臺灣考古出土的遺物觀察,臺東卑南遺址發掘之人骨資料,當時的居民可能已有嚼食檳榔的習慣(連照美,1989)。宮本延人於有關墾丁寮石棺群104的報告中,提到台北帝大醫學科的大橋平次郎曾對墾丁寮出土人骨牙齒進行研究,發現其大臼齒有側面著色的情形,由咬合面的耗損狀況,判定其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宮本岩人,1992)。日治時期民俗學者片岡巖(1921)也記錄了臺灣中南部及東部住民有嚼檳榔的習慣。

檳榔在臺灣原住民生活除咀嚼食用,還具有多種生活文化之功能。如檳榔在卑南族巫術儀式中,當作供品呈獻;排灣、卑南、魯凱、阿美等族在男女交往、定情過程中,常以檳榔傳情、送禮;平埔族中的西拉雅、噶瑪蘭也有這種情形。族人的隨身佩袋多放置錢、煙草、檳榔等,又稱「檳榔袋」,通常是母親為子女縫製或是女孩送給情人的定情之物。

阿美等族,在男女交往、定情過程中,常以檳榔傳情、送禮,他們的隨身佩袋多放置錢、煙草、檳榔等,又稱「檳榔袋」-

阿美等族,在男女交往、定情過程中,常以檳榔傳情、送禮,他們的隨身佩袋多放置錢、煙草、檳榔等,又稱「檳榔袋」。

檳榔與原住民接觸甚早,在人類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而無法解釋風電雷雨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又無力抗拒它的破壞力時,因而借助想像產生了神話傳說;然而在社會變遷及經濟企業多角經營下,其實質內涵已為社會大眾所忽略。有關檳榔傳說臺灣原住民各族幾乎皆有,相較臺灣原住民各族有關檳榔的傳說,阿美族的傳說相當豐富且有趣,阿美族豐富的檳榔文化,是傳承祖先之傳統智慧,它是彌足珍貴的自然與文化資產。筆者收集到其中6個文本,依其情節分成四個類型:

  類型一:妻子為安慰丈夫變成檳榔樹的故事。
  類型二:殉情的妻子與其情夫變成蔓藤與檳榔。
  類型三:女兒因死亡為安慰母親變成檳榔和荖葉。
  類型四:兩兄弟同時愛上一女子。

1993年耆老李來旺校長於花蓮水璉村採集之檳榔傳說即屬類型四,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部落有一對兄弟救了一個女子,三人一起生活。兄弟倆同時愛上了女子,女子也愛著他們而無法做決定。一日,哥哥對女子表示要成全弟弟,弟弟在外聽到決定犧牲自己而撞死。哥哥發現弟弟死亡,不忍獨活跟著自盡。女子發現兄弟為自己而死,也隨著自盡而亡。死後弟弟變成岩石、哥哥成為檳榔樹、女子化為藤蔓,纏繞於檳榔和岩石上。詳細故事如下:

從前有兩位兄弟,哥哥叫Anan,弟弟叫Sayan,在部落是非常優秀的青年,孝順父母並深獲部落的賞識。有一天他們到山上打獵,無意中聽到一個聲音,又像是野獸、又像是人。查看之下,發現原來是一隻黑熊在吞食一個女孩,名叫Fila’。這時哥哥嚼了一顆icep(檳榔),拉起弓箭,射中了黑熊的左眼,黑熊痛得逃跑。就在這個時候,飛來了一隻大鳥,告訴兄弟倆該如何挽救Fila’的生命。部落的sikawasay(祭司)及兄弟倆細心照顧下,Fila’終於恢復了健康。

有一天弟弟說,想到菜園摘南瓜為Fila’慶祝重生。當弟弟走出門,哥哥就問Fila’:「妳愛不愛我的弟弟?他非常的優秀,你們可不可以結合在一起?」這個Fila’說:「對!我很喜歡他,但是你也比他更優秀」。弟弟聽了之後,覺得哥哥如果能跟Fila’在一起,一定可以成為部落的領袖人物。為了成全他們,就在一顆大白石頭上撞頭自盡。過了許久,哥哥等不到弟弟回來,便出去找他。當哥哥走到菜園,看到弟弟躺在大白石頭上的血泊中,知道弟弟是想成全他們,便拔起刀來自殺。Fila’小姐等不到兄弟倆,便順著路去找。當她找到了時,兩個兄弟已身亡。Fila’意會到這兩個兄弟非常的偉大,為了成全對方都犧牲,那活著有什麼意思,這時Fila’小姐也割腕自殺,三個人躺在一起。幾年後,這殉情的地方,成了檳榔樹林,檳榔樹上果實累累,樹幹還有著fila’荖葉纏繞著。

有一年冬天,部落裡的一位老先生走累了,就坐在石頭上,手上沾了白石上的灰,順手拿起icep跟fila’來吃,覺得身體怎麼越來越暖和,吐出來的汁是紅色的。後來人們就說:「他們三個人死後感情還是很好,相親相愛的在一起。」從此,Pangcah的男女青年,在談情說愛時,嘴裡會嚼著icep跟fila’,代表著你儂我儂忠貞不二的愛情。

傳說透過聯想將檳榔的外形與人體連結,具有解釋檳榔起源的素樸特質,體現原始初民對自然之崇拜。除此之外,檳榔在阿美族具有多項社會功能,豐富的傳說,呈現其民族的集體意識,反映其社會關係如婚姻觀、社會組織等等。傳說中相愛三人死後化為檳榔、荖藤、石灰,三種物質緊緊結合為「檳榔」,為族人常食用之物,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傳說借助想像「檳榔」,祝福戀人們百年好合。

本館教育資源中心舉辦之文化體驗課程檳榔鞘環保容器-

本館教育資源中心舉辦之文化體驗課程檳榔鞘環保容器,利用檳榔葉鞘製成個人特色的環保食(容)器。

用烤紅的石頭烹煮火鍋,石頭火鍋天然鮮甜-

用烤紅的石頭烹煮火鍋,石頭火鍋天然鮮甜。

參考資料

李壬癸(民100)。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移。臺北:前衛出版社。
連照美(民78)。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歷史月刊,21,94-101。
魏桂邦(譯)(民81)。台灣的原住民族(原作者:宮本延人)。臺中:晨星出版社,33。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秘書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