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17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體會保存修復工作的不易
2017年我之所以選擇到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是因為未來想走保存修復相關領域,希望能藉由這次實習機會先了解跟接觸這個領域。實習內容包括製作典藏盒、盤點典藏品、書寫典藏標本編號、辨別卑南遺址陶片紋飾、烏山頭文物編號和登錄。
製作典藏盒是用來存放即將入庫的典藏品,使用無酸紙板為材料能降低對文物的化學影響,典藏盒的製作依照文物的大小、功能、收納方式等有不同形式。我們練習的是基本款,也就是盒身加上蓋子,這類型的盒子通常用在收納較大型且單一的文物,像是陶甕、人骨等。
教我們製作紙盒的怡君姊說,他們之前都是做一個大盒子,再用隔間區隔出一個一格的空間置放較小的文物,像石器或陶紡輪等。但之後他們發現盤點時會很麻煩,因為一盒一盒打開盤點的數量都不在少數,很花費時間,所以他們後來就去掉盒子的上蓋,用透明塑料取代,這樣清點時就可以清楚迅速。
為文物量身製作保存盒。
書寫典藏標本編號的最高境界就是字跡大小要一模一樣。
典藏文物的編號書寫需準備白色廣告顏料、B72藥劑和沾水筆。首先在石器塗上兩到三層B72藥劑,需同長寬的長方形作為書寫區域,再用沾水筆沾取白色廣告顏料書寫編號,編號的大小則要盡量一致。石器表面通常都凹凸不平,第一次寫的時候,字跡忽大忽小很難控制,怡君姊給我們看之前一位保存人員寫的編號,看起來就像用印章蓋上去,每個字大小粗細都一樣,真的很厲害。
這次實習工作有點可惜的是沒有機會出田野考古,但館內的實習帶導人跟我們分享很多考古知識跟經驗,也讓我更加認識考古工作的真實樣貌。
考古工作者首要必須具備足夠的體力,除了田野的氣候和地形的環境可能會影響體力,還須背負沉重的考古工具,不管是清理考古翻土或是搬運文物都會消耗很多體力。我在實習期間整理到陶片,如果清理到文化層就會有很多陶片被清理出來,每一包陶片幾乎都有兩三公斤重,一個三格籃大概可以裝下五到六包,一籃就有十幾公斤,要把籃子十籃疊成一疊,再移動真的會很吃力。
我們也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參觀卑南遺址的考古現場和考古工作室,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展示區旁邊有一大片森林,帶導人說森林下面其實也都有遺址,但是如果要挖掘就必須把上面的樹木砍掉才能進行。護樹團體怕博物館考古發掘會把樹砍掉,所以把每一棵樹都編號,定期派人來巡邏,雙方已經為這個議題爭執很久,沒辦法達成共識。這也讓我想到很多文化資產也會面臨不同立場的爭議,例如拆與不拆或如何再利用等等。
參觀遺址管理中心的考古現場。
登錄編號的工作需要超凡的耐心與細心。
2017年暑假這兩個月剛好史前館要登錄入藏的烏山頭遺址文物,所以我們就參與了整個登錄編號的過程。這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有趣輕鬆,因為每天都在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但這也能訓練耐心和細心。由於只要不小心編錯號碼就會很麻煩,而且如果沒有仔細校對文物的出土位置,可能就會導致資料登錄錯誤,這個看似無趣的工作,卻會對之後的典藏甚至是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次實習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整理烏山頭遺址的文物,親身體驗大量文物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整理。就算只是做同一件事情,也是需要花好幾個月做登錄,這讓我體會擔任保存人員真的很不容易。
(本文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2017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話題 • 話語
-
國際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