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考古探索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下)

文‧圖/李坤修

一、花東縱谷巨石文化與卑南文化的關係

卑南文化大約3,500年前至3,000年前之間出現在卑南遺址,並延續到距今2300年前後,因大量使用石板棺的特徵而被視為與麒麟文化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遺址主要分布在臺東平原及其周圍山區,早期研究者甚至認為整個花東縱谷都是這文化的發展區域。

但卑南文化人除了使用板岩製作石板棺之外,也使用板岩打製高大的石柱(圖版1)以及使用片岩製造大型的石梯(圖版2),這種使用變質岩製造大型器物的特徵,顯示出與縱谷巨石文化密切的文化類緣關係,因此我們無法排除卑南文化是縱谷巨石文化源頭的可能性。

圖版1:卑南遺址板岩石柱

圖版1.卑南遺址板岩石柱。

圖版2:卑南遺址出土石梯

圖版2.卑南遺址出土石梯。

1988年又為了博物館選址,臺大人類系在目前的卑南文化公園進行第一次大範圍試掘。1990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以後,歷經博物館正式成立以及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範圍徵收並指定為國定遺址等過程,卑南遺址又經歷十數次調查與試掘,包括1991年、1992年卑南文化公園範圍遺址試掘,1993年火車站西側被破壞區的搶救發掘,1997年開始的卑南遺址現地保存展示發掘,2000年、2009年、2014年的火車站南側卑南遺址範圍調查與試掘,以及2010年至2012年卑南文化公園二期範圍的試掘。

位在卑南遺址西側山區的射馬干遺址、老番社遺址及上里遺址等卑南文化晚期發展為三和文化的遺址,都出現大量的縱谷類型巨石,更加強這項發展的可能性。筆者認為,縱谷巨石遺物有可能源自卑南文化,並隨著卑南文化的擴散而成為不同考古文化的元素,因此提出「縱谷類型巨石遺物」。除了要表示與海岸巨石的材質、形態上的差異之外,也暗示其發展脈絡不必然與麒麟文化相關。

二、卑南遺址的巨石文化特徵

卑南遺址位在臺東市南王里臺東火車站南側,卑南大溪右岸的第三河階上,遺址面積超過50公頃。遺址於日本時期早期發現,並於末期進行第一次發掘。1980年為興建臺東新火車站,造成遺址大面積的破壞,因此由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執行為期10年、歷經9次的考古搶救發掘。

臺東火車站南側考古試掘是卑南遺址發掘研究的里程碑。這次發掘,在卑南遺址首次發現鐵器時代三和文化的遺留,也發現縱谷類型巨石遺留與海岸類型巨石遺留同時出現在一處遺址的現象(李坤修2002)。

2000年以後,史前館陸續接受臺東縣政府委託,在2009年及2014年分別執行臺東火車站及卑南文化公園南側的遺址調查與試掘(李坤修2009;李坤修、葉美珍2015),釐清卑南遺址在該區域的分布情形。這幾次調查試掘研究的重要成果,確認了卑南遺址三和文化層的分布範圍,並採集到單石、石輪等巨石文化遺留,其中包含變質岩質地及凝灰岩質地兩類標本。此外也發現鐵與玻璃珠等鐵器時代遺留。

卑南遺址火車站南側出土的巨石文化遺留總共採集7件標本,包含3件片岩質有肩單石、1件板岩質有槽單石、1件片岩質石輪及2件凝灰岩質有槽單石(圖版3-6)。除上述火車站南側調查與試掘出土的巨石遺物之外,卑南遺址上的板岩石柱似乎也應被視為縱谷類型巨石的範疇。

圖版3:卑南遺址火車站南側發掘單石出土情形

圖版3.卑南遺址火車站南側發掘單石出土情形。

圖版4:卑南遺址出土的有肩單石

圖版4.卑南遺址出土的有肩單石。

圖版5:卑南遺址出土的有槽單石

圖版5.卑南遺址出土的有槽單石。

圖版6:卑南遺址出土的石輪

圖版6.卑南遺址出土的石輪。

根據報導卑南遺址上曾有大量石柱矗立於遺址上,臺大考古隊開始進行卑南遺址搶救發掘時只記錄了4支,目前則只剩國定遺址範圍內的月形石柱(圖版1),該石柱地上高447cm、寬153cm、厚19cm,為板岩質地。1930年,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將卑南遺址的石柱視為巨石文化的範疇,宋文薰教授則將其歸為卑南文化的代表性遺物之一。

卑南遺址目前發現巨石遺留的地點雖然屬於三和文化層分布的範圍,因此巨石遺物顯然和三和文化有直接關聯。該地點測得的碳十四年帶有8個數據,介於2310±40至1980±40B.P之間。出土的玻璃珠和鐵顯示已進入鐵器文化時代。不過如果將卑南文化的石柱、石梯等大型石器也列入巨石文化的範疇,則卑南遺址的巨石遺物出現的年代可能上溯至卑南文化出現的年代,或許會早於3000B.P。(全文完)

參考書目

李坤修
2002  〈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7:40-71,臺東:臺東縣政府。
2009  《臺東縣卑南遺址範圍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處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未出版)。

李坤修、葉美珍
2015  《臺東縣國定卑南遺址南側列冊範圍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研究(未出版)。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