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雖微弱,但閃爍:第七屆臺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在每年春夏交替時節到馬祖旅行的人,旅遊專家一定會推薦不要錯過夜晚時分的海岸奇景,運氣好的話可以在黝黑寧靜的暗夜下,看到海面上灑落著點點滴滴的藍眼淚,熠熠閃亮令人目不轉睛(圖1)。今年(2017)四月初,馬祖藍眼淚爆量,網路上大量傳播這是大海掉眼淚的生態警訊,但這真的是海洋環境不健康了,發出掉淚的警訊?
第七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圖1.著名的馬祖藍眼淚(連江縣政府觀光局宣傳照)。
其實藍眼淚的出現,是因為海面上有大量的夜光蟲(圖2)聚生,當風吹向海岸時,夜光蟲集中在海岸線形成藻華現象。由於夜光蟲發光只能持續80微秒左右,想拍攝海面上呈現藍色的光芒,還需要長時間的曝光。事實上,馬祖夜光蟲的發光現象並非特例,全世界沿岸海域,只要海水中營養鹽豐富,大量的浮游藻類增生後,就可在平靜的海面發現夜光蟲的蹤跡,地點可以是溫帶、亞熱帶或熱帶沿岸,甚至是湧昇流水域。即使水溫只有3°C的阿拉斯加水域也曾發現大片的夜光蟲,目前為止大概只有南極水域還未見其蹤影。
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也非夜光蟲的專利,海洋中許多生物都具有發光能力,如水母、發光蝦和發光烏賊等,各自擁有不同型態的發光器。發光器是許多深海生物的重要配備,在陽光無法穿透的深海中,生物靠著自體或者共生的發光藻類,以發光來引誘獵物、辨識種類配偶,或是以擬態迷惑敵人而得以逃生。
陸地上也有許多生物具有發光能力(圖3),最有名的以螢火蟲莫屬,一閃一閃發亮的螢火蟲,帶來美麗影像,也帶來美好想像,猶如唐朝詩人杜牧描繪的秋天夜色:「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臺灣過去處處可見的螢火蟲,卻在都市開發、農業發展下,變得越來越難見到,一再被破壞的環境如果不想辦法回復,我們的下一代就只能在文字紀錄中,想像發光螢火蟲飛舞在草叢中的畫面。
2011年一群從事自然觀察、生態保育兼具行銷傳播背景的朋友,為了提升臺灣民眾對環境保育的重視與認知,與英國的Wildscreen合作,引進Wildscreen影展提名或得獎的生態及環境紀錄片,開始在臺灣各博物館或是環境保護組織單位辦理「野望影展」。今年影展已是第七屆,希望從增加臺灣接觸世界各國生態紀錄片的機會,透過多元的自然生態與文化薰陶,拓展臺灣民眾環境保育的視野。
今年卑南遺址公園配合「野望影展」的巡迴播映,選擇7部分別來自德國、英國、美國與奧地利4個國家製作拍攝的環教生態紀錄片,於9月9日至9月24日週末假期在展示廳小劇場公開播放。其中9月23日播放的《地球微光》(Light on Earth),由英國知名生態紀錄片主持人及製作人大衛‧艾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主講,從荒野到海域,從地底到海底,帶領觀眾看見生物界奇幻的發光現象。雖然生物發光並非少見,但是如此有系統地介紹各種生態環境中生物發光模式的影片,這還是第一部。雖然生物發光的機制逐一被解開,可是基於哪種動機,生物竟演化出這麼奇特的行為模式?我們對牠的了解竟然如此淺薄!
該片拍攝鏡頭帶領觀眾觀察自然,隨著主持人深入淺出的解說,一一發現自然生態之間的奧妙。由於生物發光的能量不可能太高,時間也不可能延續太久,如何克服在微弱光線下製造一個可視畫面,絕對是拍攝這部影片的最大挑戰。觀眾在了解地球自然生態之餘,也可同時見識現代攝影科技的進步。總而言之,對自然生態尤其是螢火蟲生態有興趣的朋友,這絕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好片!!
「野望影展」於卑南遺址公園辦理的場次還有下列3場,座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至史前館官網報名。
9/23 14:00-15:30 《地底穴居動物》(The Burrowers: Animals Underground)
9/23 15:30-17:00 《地球微光》(Light on Earth)
9/24 14:00-15:30 《水下人生》(Jago: A Life Underwater)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考古探索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