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參觀史前館互動體驗新亮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2016年利用數位科技更新部分展示項目,期望參觀者能從互動的過程中,更能接收到策展人想要傳達的訊息。眾多展項中,有幾項主題可讓參訪者充滿鮮明的記憶,將內容打包回家。以下介紹幾項入館「必看」的互動項目。
自然史展廳
沿著參觀路線,首先會遇到「臺灣島的誕生」立體投影互動裝置。或許教科書上都提到,臺灣島從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海中擠壓出來。或許更有人可以把相關的時間毫釐不差的背誦出來,但這樣文字的資訊對許多人來說難以消化。這個裝置嘗試以圖像搭配連續的時間軸,展示臺灣島在1000萬年前至現今的10個造山階段,參觀者可以看到臺灣島尚未露出海面時的狀況、脊梁山脈一條條先後從海底被擠出、最近的蓬萊造山運動、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動物從亞洲大陸遷徙過來等現象,讓只留存在地質裡那些遠古的歷史,透過大型投影裝置呈現,帶給參觀者更鮮明的感受。
接下來進入新世代展廳,搶眼的500吋大型壁畫投影,讓參觀者置身在「加羅湖古森林」中。本畫作是透過生態藝術創作者的想像,呈現400年前加羅湖古森林動植物生態豐富的群像。參觀者可停下腳步,花一點時間沉靜在群木環繞的視覺與充滿蟲鳴鳥叫的聽覺環境中,體驗霧林一整天從晨曦到夜晚的自然環境變化。
建議參觀者靠近螢幕觀看畫中動物與植物的細節,除了可以試著辨識圖中56種自然動植物,或許參觀者也會發現,因為人們的行動擾動了森林裡的寧靜,動物出現了警戒、躲避等聲音或行為。這時,可以靜靜地離開,將森林的寧靜歸還給那裡的動植物。
同樣在新世代展廳,設置了數位互動機台「探索臺灣山林之聲」,呈現臺灣水鹿、梅花鹿、山羌、白面鼯鼠、大赤鼯鼠、臺灣野豬、臺灣黑熊、臺灣獼猴、臺灣山羊等9種臺灣特有種哺乳動物。
此裝置能讓參觀者試聽不同動物在野外常聽見的叫聲、受干擾的叫聲、警戒聲、求偶等25種不同形式的聲音。已經熟悉在城市鄉村生活的我們,得以利用聲音,更了解自然界中臺灣的原生種。或許有一天我們進入山林裡,聽到牠們的叫聲,可以與牠們來一場跨物種的心靈交流。
史前史展廳
沿著參觀路線,抵達位於地下樓層的八仙洞展廳,為臺灣史前史揭開了序幕。前方及左邊牆面上投影的是想像史前人生活的動畫,想像參觀者站在洞穴中與八仙洞史前人在同一個空間,以第三人的角度觀察史前人洞穴中的生活。
動畫其一以八仙洞出土的火塘、石器、花粉、貝類、古針等遺留的證據,窺探八仙洞史前人在洞穴裡居住的活動;其二則模擬從洞穴中向外觀看當時生活中可能的狩獵、採集等活動。
窺探了八仙洞史前人的生活後,抵達臺灣史前人的生活展廳前,此時不要錯過體驗當個史前人的機會!外圍廊道的裝置設置了擷取鏡頭,隨著螢幕上的指示照張大頭照,完成後再到右方大型螢幕上,看看命運安排自己變成哪一個史前人?在史前人聚落中忙些什麼?也看看其他史前人的日常工作唷!
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
離開位於地下樓層的史前史展示廳,搭上電動手扶梯抵達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第一處展間「社會人群關係」,左前方有個黑色裝置,就是介紹臺灣原住民16族特色的浮空投影裝置。可從下方面板上選擇想了解的原住民族群,就能在上方浮空投影機台看到族人穿著族服親自講述該族傳統文化,也能體驗到原住民族口傳文化的概念。
接下來,就來體驗象徵文面族群榮耀的裝置。女性只有成年且學會織布後、男性有獵首經驗後才能文面。透過科技的輔助,學習並了解文面的密碼後,就能體驗自己臉上文面的樣態。之後透過e-mail或facebook,就能儲存並分享自己的文面照。
史前館導入互動科技,透過較輕鬆愉快的互動學習,讓互動能穿插在展場參觀的路線,也提高知識學習過程的多樣性與趣味性。就算是單純來體驗互動裝置,也可以帶走滿滿的知識,是一趟非常值得的行程!
(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專案助理,負責智慧博物館等業務)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話題 • 話語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