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際頻道

都市發展中的考古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文.圖/葉長庚

前言

都市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並不是對立的、互斥的,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能兼顧發展建設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案例,甚至是相得益彰的情況。在今年度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 (記憶+創意) = 社會變革」特別提及「根植於地域的社會空間」、「遺產展示的當代手法」及「愈趨進步的文物保存創新技術」,強調如何以創新手法助益促進與開創地域歷史。因此以下筆者將透過介紹中國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案例,期望能為如何處理目前許多工程興建與遺址破壞的必然關係,提出一點看法。

金沙遺址博物館簡介

金沙遺址於2001年2月8日被發現,經考古搶救發掘後決定設立保護區與興建遺址博物館,於是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在2007年4月16日正式開館營運。博物館位於成都市西邊,離市中心的天府廣場約5公里的距離,相較於武侯祠、青羊宮、杜甫草堂等著名景點略遠些,但比起大熊貓基地可是近多了,交通也方便許多。

圖1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永久紀念雕塑 (2)

圖1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永久紀念雕塑。

從南大門進入博物館是理想的參觀動線,首先會經過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永久紀念雕塑(即大型太陽神鳥圖騰,圖1),即可進入遺跡館參觀金沙遺址考古現地保存與工作之情況。穿過考古遺址發掘現場後,再前往陳列館,依序可參觀「遠古家園」、「王都前影」、「天地不絕」、「千載遺珍」、「解讀金沙」等五個展廳。

在參觀完主要展示後,還可以前往4D影院觀看「夢回金沙」四維特效電影或參觀特色紀念品商店。另外,博物館還設置有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並有「金沙」音樂劇的表演可供欣賞。

城市變遷與社會記憶

在現代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城市中許多部份經常在發展過程中就成為了僅存在記憶裡的一小部份,更甚而是被遺忘的那個部份。考古學者常是替公眾發掘過去,然而大多是屬於不被記憶的過去。那麼如何能讓公眾進一步瞭解曾經共同生活在同一塊土地的人群與文化,就成了考古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了。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筆者不僅看到如何將過去呈現給公眾,更看到了將過去轉換為當代人群社會記憶的過程。

圖2史前生活情境

圖2史前生活情境。

走進陳列館的第一展廳,就可以看到透過考古發掘資料所復原金沙遺址史前時代人群生活的情境(圖2),可以看到當時的村落是畔水而居,全景畫面中的河流則是依據在遺跡館發掘出土的古河道所復原的情境。這是史前時期的摸底河,而21世紀的摸底河仍然流經金沙遺址博物館(圖3),摸底河不僅流過同一個地域空間,更流過不同世代的記憶,彷彿她流過了史前與現代的連結。

圖3現在流經博物館區域的摸底河景色

圖3現在流經博物館區域的摸底河景色。

散步在博物館區域中,四處都種植了四川區域重要的原生種樹木,例如謀殺筆者大量記憶卡容量的銀杏,再搭配烏木林裡豎立著許多從地下挖掘出來的聳天烏木(圖4),似乎又在暗示著另一場史前與現代的交會。亦由於諸如玉石之路、烏木林等特色景觀的規劃,吸引了父母帶著小孩前來遊憩、臨近居民的休閒散步、甚或新婚夫妻拍攝婚紗等各種願意將金沙遺址連結到其生活或人生之中的人群。

圖4烏木林

圖4烏木林。

除了展示與空間規劃外,筆者認為還有一些部份似乎在建構一個屬於成都的新記憶。在4D影院中播放的「夢回金沙」是結合川蜀地區的神話、口傳歷史與考古發掘資料等呈現史前人群在這個區域的生活樣貌;而「夢回金沙」音樂劇則進一步將史前元素結合現代音樂、藝術、歌舞等創作了一個屬於現代人的神話故事。近年來,更開始有「成都金沙太陽節」的大型新春文化活動,更將其融入到民眾的生活之中。

在城市快速地發展與變遷過程中,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設立不僅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亦嘗試將其與現代社會進行連結,除了維護既有的社會記憶與空間外,並且可能進一步創造新的共同記憶或認同。

史前文物的現代體驗

除了特別介紹金沙遺址透過再現過去作為連結現代城市人群新的社會記憶外,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幾處較特別的展示進行說明。在陳列館建築的屋頂上(圖5),即以方形考古探坑搭配圓形太陽神鳥圖樣構成猶如一柄鑰匙,作為解開或開啟過去之謎的象徵。

圖5陳列館外觀

圖5陳列館外觀。

陳列館內的許多展示亦十分重視考古脈絡或是文化行為的脈絡,例如除了復原史前工具的型式外,再加上其實際使用的說明,或甚至直接以史前人如何使用該項工具的方式進行展示;展示手法亦不吝於利用現代科技,例如以「幻影成像」來展示史前製玉工藝的流程,即是將拍攝影片投影在立體場景之中,達到吸引遊客駐足觀看的目的。

在各個展廳中,亦不時可見利用模型、影像、燈光效果等方式,結合考古材料或資料進行呈現的手法,如此可以讓許多生硬的資料更容易被吸收,也讓遊客願意進一步去瞭解相關的內容。在各個展廳中,亦不時可見利用模型、影像、燈光效果等方式,結合考古材料或資料進行呈現的手法,如此可以讓許多生硬的資料更容易被吸收,也讓遊客願意進一步去瞭解相關的內容。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展廳無疑是「天地不絕」(圖6),在進入展廳的第一個空間中,僅展示一件小型青銅人像,並以布幕及投影方式營造出十分隆重莊嚴的氣氛,並搭配考古出土的石磬進行打擊而產生的聲響,彷彿讓人回到史前儀式情境之中。

圖6天地不絕展廳

圖6天地不絕展廳。

金沙遺址最具代表性的遺物非太陽神鳥金飾莫屬了,其圖樣亦在2005年8月16日被公布為中國文化遺址標誌,目前就展示在「千載遺珍」展廳正中央的旋轉臺上(圖7),周圍展示著其它亦屬十分重要的出土文物,更顯出眾星拱月的氣勢。太陽神鳥圖樣在成都街上隨處可見,不論是路燈、計程車與許多紀念品店中都可見其蹤跡,彷彿太陽神鳥在沈睡幾千年後,再一次翱翔在人間。

圖7千載遺珍展廳

圖7千載遺珍展廳。

文化資產保護是偉大城市的象徵

博物館作為典藏、研究與展示的機構,如何處理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是一大重要課題。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從遺跡館到陳列館甚至是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皆可以看到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投入與不斷的發展,例如針對考古出土的象牙進行現地保存與監測(圖8)、展品的存放與持續的觀察以及進行科學分析與研究等,皆可看到所付出的努力。

圖8遺跡館內於考古現地進行出土遺物之保存情形

圖8遺跡館內於考古現地進行出土遺物之保存情形。

臺灣近年來亦出現許多開發行為影響文化資產保護的案例,或許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事物終將成為回憶,但是如何保存與延續我們的社會記憶將不容忘懷,不僅要記住曾經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也不要忘記為將來會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著想。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參考資料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編著
2010 《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