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索
卑南文化人的生命之匣──石板棺的印記
在卑南文化公園展示廳內,遊客入場第一眼見到石板棺群時,總會好奇地問:「這是真的嗎?」服務員總不厭其煩解釋這些石板易地原樣重建的由來。而這群石板棺中,有一具石板棺和其它石板棺體積差很多,解說員常以「巨無霸」來形容,因為這具石板棺至少曾埋了五人以上,更可能是家族重覆使用的墓葬(圖1)。而卑南遺址出土的石板棺群並不僅限於展廳中的12具,考古資料顯示墓葬數量超過2,000具,為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葬遺址。這些墓葬是曾經生活在這裏的卑南文化人最終的歸所,證明他們都曾有過真實的生命書寫。
世界上許多民族曾經存在古老的生命禮俗,從出生到死亡是所有人必須經歷的過程與體驗。只是這些距離遙遠的史前社會留下的記載,通常不只是個人的生命史,有可能也是思想或信仰的體現。
以埃及人來說,木乃伊不單只是保存屍體的一種方式,它也在埃及文化中衍生出死後再度復活的觀念。史前時代,是人類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世界,人名和事件都不為人知曉的無名狀態,但是這些人留下的生命史不是死的檔案,而恰恰相反形成一部精采的「死者之書」。
這部書的內容生動表明不同社會的人存活於世的方式。以卑南遺址為例,學者也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大量的石板棺資料,透過這些無字天書,拼湊出卑南文化人的生命圖像及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石板棺的主人,雖然容顏不在,但是他們仍帶著文化的印記,其中有個人生命禮儀的完整呈現、社會衍生的集體儀式,不過也真實呈現出生命的不完美,有悲淒感人的一幕也有難以割捨的家族親情,更有如長歌般恆久持遠的不朽傳奇。
從石板棺的埋葬風俗中,可以看出卑南文化人的生命歷程可能面臨幾個不同階段的考驗:
生之流殤
母嬰合葬在卑南文化人的社會中相當罕見,這種現象經學者研判母親可能因難產而死,親人不捨地將母親和嬰兒合葬在一起。嬰兒安靜地沉睡在母親的懷中,雖然來不及降臨世上,但死後仍是家族成員,因此被埋葬於石板棺內並以精美的玉器陪葬,可見卑南文化人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此外也有長僅18公分的「迷你型」石板棺,或者是50公分以下的嬰幼兒棺,可能是用來埋葬流產兒或出生不久的嬰兒。這些例子說明卑南文化人對死亡的平等對待,死後不但其生命力量未隨之消失,進一步更可能轉變成神靈的化身。
夭折之靈
在2,000具的石板棺中,各棺長寬大小不一。卑南文化人的石板棺大多是量身訂作,所以棺長不但反映身高體型也和年齡有關,可作為成年與未成年之判斷依據。
統計結果顯示,大量石板棺中埋葬未成年者的小棺(棺長在130公分以下)數量約佔1/3,這表示未成年者夭折率高。卑南文化人對不幸早夭的死者施行的葬法雖與成年人並無差異,但明顯只有少量陪葬品,表示夭折之人對社會既無任何貢獻,亦無法跨越生存的種種考驗,只能被當時社會所淘汰。不可否認這是決定卑南文化人一生的一場重要戰役,同時也證明成為勇者或有成就的長者並不容易,存活者將有機會在社會中嶄露頭角。
成年禮讚
根據石板棺內人骨及牙齒保存的狀況資料,得知卑南文化人有成年者拔牙但未成年者牙齒均完好無缺的現象。而且拔牙的比例高達94%,拔除的牙齒又都是側門齒或犬齒,顯然這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文化內涵,可能和成年禮相關。
卑南文化人到了施行拔牙的年齡,必須忍受痛苦的考驗,甚至冒著被感染死亡的風險,因此通過這層關卡,不但象徵已經成年,而且將從此更有勇氣面對充滿挑戰的人生。
家族大墓
在史前卑南文化長達一千年的興盛時期,社會結構的發展已有階層分化的現象,家族勢力的興起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於是出現可能是家族專屬的墓葬。這類石板棺的型制均較一般成人棺來得大,可以歸類為家族型「大棺」,它們像一個匣子一樣保存著家族地位等資料。
這些墓葬成員各有其所屬的家族,除了反映以家族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也牽涉到家族地位的穩固發展。目前從他們隨葬物品的種類和數量來看,這些家族成員大多相當富有,可能擁有高級的社會地位,在社會組織的發展中,他們不但擁有較具優勢的背景,更需培養優秀的才能,以延伸家族永久的運勢(註)。
生命長歌
卑南遺址有一些墓葬集中分布在特定的區域,其大小和結構也和一般石板棺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別是在石板棺的外圍有極為講究的棺槨結構,規模也相對龐大許多(圖2),棺內、外都有豐富的陪葬品,顯現這時期社會往前邁出一大步,拉大了貧富階級之間的差距,對社會地位也產生強烈的影響,可能已有類似「首長」的家族出現。他們於棺外設置專門擺放陶罐及陶紡輪的石槨結構,並以陶紡輪作為專屬的陪葬品,更可能與母系社會有關。
這種高階層的社會地位和勢力也許來自家族世襲,但也可能是長時期的財富累積結果,不能否認的是這現象反映財富的大增和社會組織的強化。階層較高者不僅可以展現自己的權威,且造成特定地位的世襲制,連未成年者死亡也享有豐富的陪葬品。如此豐厚的生命色彩也說明卑南文化社會的高度發展,而且已經往以後更豐富更偉大的階段邁進。
註:在一具長183公分的家族墓葬中考古發現的陪葬品多達4,449件,種類則包括玉玦等9種裝飾品及武器、工具等物品。
參考資料
宋文薰、連照美
1985 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 第二卷:墓葬分析 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之研究計畫報告。
連照美
1987 臺灣史前時代拔齒習俗之研究 文史哲學報 35:227-254 。
(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考古探索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