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在博物館裡大聲唱出自己族群與部落的故事──103年第二屆臺灣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節樂舞交流側記

文/林建成‧圖/劉少君

前言

「臺灣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節」設計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期望透過展、演創作方式讓原住民青年運用學校所學技藝來詮釋自身的族群文化,可以大聲地在博物館裡說出自己的族群故事。

第二屆原藝節以主題「蝶舞青春」為目標,藉著歌舞的展演,令人驚艷發現師長帶著同學們深入田野調查祭儀與歌舞,以實際的體驗轉換為舞台表演,也體現年輕人自行展現創意編舞演出。不僅凸顯出年輕一代回到原鄉接觸部落文化的熱情,更讓人激動的是年輕人的無限創意潛力,能夠在博物館裡發揮,大聲唱出自身族群與部落的故事。

創作的樂趣

這兩年臺東高中同學在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節的表演,從舞藝創新到縱情歌唱,逐漸形成一種清新的風氣,充分展現年輕人創作的樂趣。

3台東高中-我們都是一家人

台東高中-我們都是一家人。

3現代舞蹈交流

現代舞蹈交流。

臺東高中的樂舞演出,其根基仍在於部落樂舞,例如傳統排灣族舞曲「歡樂時刻」,以輕快的歌曲,展現婦女的勤勞與樂舞。阿美族「馬當姑娘」則展現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與樂舞。原藝班主任林勝賢表示,同學們熱衷於傳統歌舞加以重新編排或創新,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們都是一家人」音樂,同學們應用臺東六大族群的傳統服,自行編排的舞曲用來介紹家鄉各族群的特色。「阿美之夜」是另一個方式,以輕快的歌曲展現原住民的熱情。

甚至在正式節目結束後的「自由開放時間」,同學們藉著Band的演唱,將平時的演唱絕活與歌舞結合,讓歌舞藝術能量如洪水般渲洩而出,尤其是邀請關山工商的街舞互尬PK時,你來我往之間將活動推到最高潮,現場氣氛更是瞬間爆發。

部落年祭的歌舞

大仁科技大學原藝班以實際行動進駐臺東,參加卑南族Kasavakan(建和)部落Amiyan(年祭)盛會,由柯梅英老師帶領謝偉閔等同學進行田調,徹底學習在祭儀中的歌舞與成年禮儀式,轉換到舞台上表演。

此次帶來的「建和年祭」舞劇,分「祭祀」、「成年禮」、「進階」三段演出,詮釋年度的Amiyan(年祭)時,由頭目祭祀在地祖靈保佑年祭順利並主持盪鞦韆儀式開幕,接著舉行成年禮儀式,valisen(青少年)經過三年的苦行階段,頭目以打屁股方式象徵進階vangsalan(青年),同時訓勉年輕人今後要更努力維護部落、繼續為部落服務。當渾厚莊嚴的部落歌謠在表演場地迴繞,男女舞者手牽手踏著舞步,以原始、和諧的樂舞音調傳達出卑南族呼應自然的情感。

3大仁科大建和年祭舞劇

大仁科大建和年祭舞劇。

無限活力的「戰舞」

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節的基本班底之一的海星中學,本屆除了以花蓮當地六大族群阿美、太魯閣、布農、賽德克、噶瑪蘭、撒奇萊雅等多元族群的舞碼介紹外,特地以布農族歌手王宏恩所創作歌曲作為背景,創作充滿剛強與力道的舞碼「戰舞」。

_DSC0518

海星中學的「戰舞」。

同學們隨著旋律以肢體表現出勇猛之舞姿,舉手投足間釋放出青年人的無限活力與充沛體力,引起現場不曾間斷的高聲且激動尖叫。由於全神貫注投入的演出,其中一位同學還當場磨破了腳底,但是他忍住跳完全場,精神讓人動容。

擔任編舞及指導老師黃耀明說,編這支舞碼的理念是仿自早期部落男子出外狩獵或出草後凱旋歸來時的精神,並且融入了年輕人亢奮、勇猛的特質與光榮的族群記憶。

大聲唱出我的族群與部落的故事

關山工商原住民樂舞團隊自成立以來,無論參與各項比賽或出國表演,戰果十分豐盛,學長姊傳承給學弟妹征戰四方的優越表現成為傳統,為了維護榮譽,代代相傳不敢輕忽。

簡易木製打擊樂器,加上渾厚的男聲與高亢的女聲合唱,組成關山工商樂舞團隊的最佳伴奏,多年來堅持這種「原聲」,讓他們獲得許多榮譽,並且讚揚保留了更多傳統元素。

今年推出的「祈求」歌舞劇可為代表,場上舞者隨著歌者的音調,變換著舞步隊形,時而明亮輕快、時而厚重有力,將舞台效果發揮到極致,在樂舞中詮釋出阿美族認為一切的禍福都是操縱於神靈之手,需要用一些祭祀的儀式及供品來祈求避禍納福,為了祈求部落的豐足與平安,族人以歌舞祭儀向神靈表達虔誠的敬謝。

另外女同學手拿百合花,身穿潔白的舞衣,跳著「百合花」舞,故事取材魯凱族巴冷公主的傳說,部落頭目的女兒嫁給蛇郎君,直到今天,魯凱族少女還是會以百合花裝飾及蝴蝶意象,緬懷難忘的巴冷公主,為今年「蝶舞青春」主題劃下圓滿的句號。

3關山工商「祈求」

關山工商「祈求」。

3關山工商的百合花舞

關山工商的百合花舞。

結語

本館歷經10年推動原住民部落樂舞傳承教育計畫,加上連續實施兩屆的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節,不但累積了豐碩、多元的經驗,同時每年也帶來一些不凡的意義與驚喜:今年大仁科大團員之一林亞琪,曾經是嘉蘭部落養成的青年舞者,去年也是臺東中學舞團的優秀成員;類似的經驗也出現在今年的主持人之一的劉之琳身上,她出身達魯瑪克部落,去年還隨著實踐大學原青社到博物館表演;從部落到學校,再度回到博物館舞台,很高興看見她們的成長與樂舞傳承的喜悅。

而長年在達魯瑪克(大南)部落推動母語及舞蹈教學的陳秀紅老師看到各校熱情的歌舞表現後,特別稱讚在現場用母語演唱的年輕一代原住民青年,她以身為部落媽媽的心情提到,能夠在博物館裡看到孩子們用歌舞大聲唱出自己族群與部落的故事,感到非常高興,表示大家熱愛自己的族群與部落文化。「孩子們表現真的很棒」,她為今年的樂舞表演下了最好的註腳。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第二屆臺灣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節工作團隊成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