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卑南遺址暨普悠瑪部落微旅行
當您搭乘普悠瑪列車時,可曾想過『普悠瑪』是什麼意思呢?不妨帶著您的好奇心,來認識普悠瑪的人、事、物,來一趟兼具史前與原住民文化的知性之旅,感受普悠瑪部落族人的熱情與文化內涵。
103年6月28日花東鐵路電氣化正式通車,普悠瑪號列車7月16日起正式投入營運,開始搭載旅客來到台東。為了讓遊客能深入了解在地的文化,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與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合作,推出「卑南遺址暨普悠瑪部落微旅行」的套裝行程。參與的遊客在館方與部落解說人員的帶領下,將可深入認識與體驗史前卑南遺址及原住民部落傳統文化,相關參觀景點與體驗活動內容的說明如下:
卑南現地遺址探索
卑南遺址是史前卑南文化的命名遺址,出土石板棺近2,000具以及數萬件的陶器、石器與玉器等遺物,其中玉器式樣及數量是臺灣遺址中最多的。卑南遺址是是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也是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臧振華,2005)。普悠瑪部落鄰近卑南遺址,族人們長久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也累積了許多的記憶與故事,其中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兩兄弟的風箏故事,便是描述部落祖先和卑南遺址上的人們所發生的故事。本遊程的首站即帶領遊客親臨卑南遺址上唯一僅存佇立的板岩石柱—月形石柱與現地發掘展示的考古現場,探索史前卑南文化,同時也在普悠瑪部落族人的帶領下,聆聽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普悠瑪部落傳統會所與建築
走出考古現場進入園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翠綠的大片緩坡草坪,漫步在大草坪上,可同時欣賞著高聳的原住民傳統建築—卑南族少年會所。普悠瑪部落男性有著嚴謹的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少年會所是過去少年學習生活技能與品行的教育場所,其挑高的杆欄式建築形式,亦呈現出普悠瑪部落傳統建築的特色。走進原生樹林民族植物展示區,該區展示有卑南族傳統建築與民族植物,在此除了窺探現生卑南族人過去的傳統生活外,在族人的深入解說中,了解體會過去族人適應環境的生態智慧。
文化體驗活動
為使遊客能親身體驗普悠瑪部落傳統文化,本遊程設計幾項不同主題的部落文化體驗供遊客選擇,每項活動都由部落族人親自帶領教授。活動主題有:
1. 傳統風箏製作與施放:搭配部落古老的風箏傳說故事,本主題活動帶領遊客親自製作部落的傳統風箏,完成後並在大草坪放風箏,一同體驗風箏故事的情境。
2. 編花與傳統服飾體驗:花環是卑南族人非常重要的裝飾與文化元素之一,舉凡重要的祭儀與結婚喜慶等,尤其著傳統服飾時,不分性別花環都是不可或缺的配件。本主題活動帶領遊客實際編製花環,完成後並著傳統服體驗卑南族的傳統文化。
3. 搗小米:小米曾經是族人們的主食,過去家家戶戶都種植小米,部落的傳統祭儀幾乎都圍繞著小米而進行。煮食小米前先脫穗去殼,過去族人都運用杵、臼等工具去殼,本主題活動將帶領遊客實際操作傳統小米脫穗去殼的過程,體驗過去部落的傳統生活。
4. 傳統射箭:狩獵是過去卑南族重要的生計活動,也是族人肉類食物的來源,射箭便是男子重要的生活技能。雖然在現代社會中狩獵已非主要的生計行為,但族人平時仍勤練射箭技能。本主題活動將帶領遊客實際參與傳統射箭,體驗過去族人的傳統生活。
史前玉工坊—卑南玉飾DIY體驗
卑南遺址是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這些玉器不但數量豐富,造型亟具特色,而且製造的技術更是令人讚賞,可以說是臺灣史前文化的奇葩,呈為東亞備受矚目的史前玉器中心之一(臧振華,2005)。為了讓遊客能更貼近史前玉飾的磨製方法與穿孔技術,館方特別準備了史前人使用的砂岩砥石及仿製了古老的鑽孔器,規劃了史前玉工坊DIY活動供遊客選擇,遊客能親自用古老的方式打造屬於自己的玉飾。
展示廳
展示廳一進門便是石板棺墓葬復原情境,特別設計的強化玻璃步橋懸空而過,提醒我們就生活在遺址上,而剝取自遺址現場的地層斷面,生動呈現出文化層的堆疊現象。展場中央碩大的複製板岩石柱,導引著遊客進入三千年前的古卑南聚落的生活。卑南文化人製作使用過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遺物,彷彿在訴說許多久遠的故事。在導覽人員的帶領下,遊客將深入認識這曾經繁盛一時的史前卑南文化。
普悠瑪部落
普悠瑪部落是卑南族10聚落之一,是日治時期的卑南社,普悠瑪(puyuma)族語具有集中、團結之意。本遊程的壓軸便是進入普悠瑪部落,在族人的帶領下參觀部落巴拉冠園區,園區內有部落成人與少年會所、祖靈屋以及文物展示區,同時也是族人進行傳統祭儀活動的重要場所,透過解說將帶領遊客深入認識體驗普悠瑪部落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臧振華
2005 〈海隅奇葩—台灣東海岸的玉器文明〉。《館藏卑南遺址玉器圖錄》。臺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