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文化保存與創新──談「傳統民族服飾娃娃特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對於人類學典藏的範疇除了臺灣、環太平洋地區,也涵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包括苗族、侗族、壯族、彝族等。此外,史前館在2008年曾出版一本《重現泰雅:泛泰雅傳統服飾重製圖錄》,裡面收錄泰雅族八大支群、217件泰雅族傳統服飾,是自日據時期以來,蒐錄最完整、最詳盡的泰雅族服飾圖錄。
然而要如何將這些重要的收藏和重製精神,在政府預算逐年遞減的狀態下,以節約的經費和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來介紹給觀眾,成了展示教育組人員必需面對的問題。「傳統民族服飾娃娃」是一種創意展現,結合了文化創意的商機,民族服飾振興以及民族教育與展示等不同面向的創意。這些娃娃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
而這樣的「可能」可以真得被實現,是源自於一次巧合的機緣;筆者在進行「繁衍、祈福與保護-背兒帶文化特展」的籌備工作時,時常至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開會,在大家為背兒帶文化特展腦力激盪下,有人提出了以「娃娃」背「娃娃」的展示構想,但初步被否決了,因為雖然已有盛裝的「多喜娃娃」(註),但並沒有相對應的背兒帶。加上特展展出時間緊迫,這樣的展示構想還需要時間去製作,對開展在即的特展並無立即幫助。但是這些製作精美、仔細呈現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娃娃已在筆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思索著前述的問題:「有沒有什麼樣的展示,既經濟,可以呈現文化創意的精神,又能呼應史前館的收藏特色?」於是這個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合作的「傳統民族服飾娃娃特展」就此誕生了!
本次展出的「傳統民族服飾娃娃」係由國寶級金工繩藝專家專家張從惠老師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所推動,加上幾位臺灣原住民工藝師的合作創作而產生。本次展出的娃娃中,包含兩大主題,一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服飾娃娃,包含7個族群10種服飾,各自擁有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與工藝技術;一為中國苗族傳統服飾娃娃,包含10種服飾類型,每種服飾類型都各有其精采之處,值得細細品味。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於1999年發現張老師的專長,聘其教授「服飾手工藝」課程,不僅傳授學生傳統工藝技術,也開始服飾娃娃設計製作的機緣。在2010年,展開了一系列苗族服飾娃娃設計與製作並展出。此外,為重新傳承臺灣原住民族傳統服裝樣式,於2011年與野桐工坊尤瑪‧達陸(Yuma Taru)合作,以泰雅族為示範,製作臺灣原住民族傳統服飾娃娃,培訓原住民工藝師設計製作泰雅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娃娃。並於2012年製作阿美族服飾娃娃,於2014年7月份進行排灣、魯凱、布農族等不同族群傳統民族服飾娃娃的製作。如此一來,不僅開發出具臺灣原住民特色的商品,為原住民帶來新的就業機會與商機,也藉此發揚臺灣原住民文化,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為保存傳統服飾並致力於創新風貌,從1976年起便陸續典藏臺灣及亞洲各地的傳統服裝,同時將典藏服飾應用於教學、研究及創新設計上。本次「傳統民族服飾娃娃特展」,一方面讚嘆張從惠老師及其團隊、學員,以獨特的創造力和精巧的手工技藝,使娃娃栩栩如生,也透過巧手傳達製作者對苗族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頌揚與認同。
博物館的傳統角色是負責保存傳統物質文化,當面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活化與再創新,如何延續到現代社會生活?由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所開發進行的「傳統民族服飾娃娃」是一個很好的典範,不但可做為賞玩的藝術品,也是獨具創意的文化商品,同時兼具傳承文化保存與創新的使命;是珍貴文化價值的象徵,也是獨特的文化記憶,是一種新穎又具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希望這個展覽能促進民眾對多元族群文化的認識及欣賞。
誌謝
感謝張從惠老師的指導,並傳承予李美花、陳貴糖老師等專業師資團隊,製作出文化與藝術感兼具的娃娃。感謝勤益公司顧興中董事長對服裝文化研究的支持與經費贊助。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系友柯宜汝、楊素芳小姐的美編協助與經費贊助;感謝所有參與之學員及教職員辛苦付出與奉獻。感謝史前館同仁劉少君及實習生黃士容、吳祖如、完成各種美編、布展事宜,讓特展順利展出。
註:「多喜娃娃」是民國71年張從惠老師以大女兒多喜(嚴小岩)的樣貌推出精緻、具典藏性質的藝術娃娃。
參考資料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傳統民族服飾娃娃特展」展示文案。
「傳統民族服飾娃娃特展」展期自103年8月8日至11月9日於史前館常設展廳廊道展出。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傳統民族服飾娃娃特展」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回想 • 迴響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