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臺灣史前航海王──到史前館看澎湖玄武岩
「只要有風和海,我就能航行!」──航海王娜美
2024年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恰好以航海王作為主題,本文便以澎湖及航海為主題來介紹臺灣考古有關航海的資訊;也分享目前正在史前館康樂本館、卑南遺址公園與南科考古館三個場域的展廳都能看到澎湖玄武岩相關展示內容與觀展重點哦!
康樂本館吹「海風」
臺灣考古至今仍未發現新石器時代航海的直接證據,沒有出土船、帆或漿等物質遺留,主要可能是因為材質不易保存。但我們可以在大坌坑文化時期的陶器上看到海浪形刻劃紋,同時也發掘出土相當多鯊魚牙、魚骨等海洋資源遺留。
本館「臺灣史前史廳」針對渡海而來的移民單元,便以澎湖七美島南港遺址所採集的玄武岩石材以及南科考古遺址出土的玄武岩石器,呈現新石器時代人群有能力往來澎湖群島與臺灣之間。當時的航海能力便足以克服我們所知被稱為「黑水溝」的澎湖水道。
在這個展櫃的正前方,展出重新開館以來頗受注目的藝術作品「海風」。這是由臺灣木雕藝術家韓旭東以其獨特格式化風格特別為史前館創作的作品,以人吹拂著捧在雙手中的船為形,該船具有一般推論史前可遠程航海的特徵,帶著帆與舷外浮桿等要素。「海風」的格式化風格,彷彿象徵考古學從發掘出土的遺留線索拼湊出史前生活樣貌一般,以人力吹動史前帆船亦隱喻航海冒險來自於人們或文化力量的推動。如同韓旭東親手寫下的短文:
約莫6.000多年前,繩紋陶文化的主人從家鄉的海灘出發,乘著海風,航向廣袤的大洋。他們善於操控風帆、駕駛獨木舟,嫻於觀察海流,藉著星星告知的方向,他們克服的風浪,洶湧到無法想像;他們到達的島嶼,遙遠的無法置信。書寫著人類的無畏,他們到達了臺灣。
卑南遺址公園「乘風破浪到澎湖」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史前館與辛卡米克合作的屁貓考古隊嗎?這群屁貓扮演4000年前在臺南與七美島間交換物資的史前人群,在卑南遺址公園特展室帶來「乘風破浪到澎湖」特展。
一進入展廳便可看到整個牆面的玄武岩石柱,以及從事捕撈漁獲、打製石器或是划著船的屁貓們,當然也有在發呆、玩耍和搗蛋的。展示議題上則呈現玄武岩產地、史前石器製造場、石器製作技術與捕魚技術等內容,皆以可愛的屁貓漫畫呈現。
本展示呼應政府推動淨零排放政策,除了展示主要以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來製作以外,更特別與澎湖「O2 Lab海漂實驗室」合作,將淨灘活動撿拾的海洋廢棄物再利用進行藝術創作,在展場中以大型漁網與各類廢棄物加工製作而成的海洋生物構成「機率」這個作品,同時結合了當代網墜與利用3D列印的史前網墜,呈現考古學類比的概念。
南科考古館「微觀」澎湖玄武岩
南科考古館「微觀.史觀─連結世界的史前臺南情境體驗展」,以「橄欖石玄武岩」、「玻璃」、「瓷」這三個主題,從微觀的考古學研究成果來看臺南地區史前文化到歷史時期發展的重要對外關係。
在臺南的考古遺址常出土一些石器,其材質並不產於臺南。學者透過岩象觀察與X光螢光分析(XRF)臺南地區的石器,並與澎湖及彭佳嶼等島嶼的岩石進行比對,確認石材應該來自七美群島的橄欖石玄武岩。橄欖石玄武岩主要礦物組成為鈣質斜長石、輝石、橄欖石、角閃石以及雲母,並至少含5%以上之橄欖石。
澎湖七美島目前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的石器製造場遺址,包含南港遺址、東湖遺址、西北灣遺址及西湖遺址等,在遺址地表即可看到大量石材、廢料、成品和工具堆積,呈現史前先民使用自然資源、並具備辨識、開採及利用的技術能力。
考古學研究得以從細微的成分分析,掌握新石器時代人群在島嶼間進行物資交換的重要線索。雖然目前仍對於當時的航海技術不甚瞭解,但可以想像早在數千年前的人群已能克服海洋的阻隔,往來不同島嶼間取得或交換重要資源,發展其具特色的文化,並寫下海洋探險的史前史。
「微觀.史觀─連結世界的史前臺南情境體驗展」展示重點在於現場提供各式服裝與道具,觀眾可以裝扮成各種角色,並穿梭在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歷史時代的場景中拍照,現場設置拍貼機可自行輸出與朋友的合照。
「乘風破浪到澎湖」與「微觀.史觀─連結世界的史前臺南情境體驗展」都只展到9月1日,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則只到7月底,大家不要錯過了哦!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市,曾就讀內垵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