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話語
國寶級的文物複製專家-潘常武先生
將缺憾化作兒童學習的教具
潘常武先生(圖1)是一個奇人,也做了許多奇事,人生境遇雖稱不上大鳴大放,但也寫下傳奇的一生。生命的盡頭留下瀟灑的身影以及令人讚嘆的文物複製技術,在古生物、地質、考古學界,他是一個「另類的」研究者,自學而成的大師。
潘常武出生於埔里,自述為平埔族道卡斯族人,年少氣盛,沒有好好上過一天學,也就沒有了不起的學歷。當他和筆者說起這些人世的歷練時,他不在意自己的學歷,但卻提到了兒童學習的一些竅門。
他說兒時並沒有甚麼教材可以讓小孩去實際動手體驗,得到學習的樂趣,所以他很想好好研發一些可以讓小孩玩的教材。譬如他研發的動物頭骨以及牙齒複製品(圖2),幾乎和真的動物沒有兩樣,是小朋友學習動物牙齒構造與食性的最佳教具,摸起來既沒危險性,也可以讓小朋友進行最直接的觀察學習,一舉數得,這也算是彌補他生命中少年學習的一段缺憾。
生命中的一場大火
生命中的一場大火在他身上、手上留下了燒傷的疤痕,也把他全數的書籍和儀器燒光,但是也證明了他瘋狂研究的另一面。民國80年,十三行遺址為了八里汙水處理廠的興建工程而必須進行搶救考古,潘常武在發掘結束後整理資料期間兼當儲藏標本的工寮管理員,在遺址旁簡陋的平房中,進行他瘋狂的石器實驗,只為了解開十三行文化人所用的凹石等石器的用途。
他一再親身試驗凹石錘打獸骨及貝殼所留下的使用痕跡,直到他住的工寮被燒掉、自己住進了醫院為止,這種精神一直延續到他在八仙洞試驗骨針用法及其他考古出土現象的另類研究中。
為了研究八仙洞遺址出土的骨針使用何種魚類的骨頭,他每天到成功漁港購買漁民出海捕捉回來的大型魚類,然後將剔除魚肉後的魚骨一一解剖探究,再和書上的考古文物實際比對,直到他找到滿意的答案才善罷甘休。
在停留八仙洞近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常常到海邊拿取扁圓的礫石進行敲擊,研究石器的製作方法以及如何修整石器變成一件和考古出土幾乎一模一樣的石斧。他幾乎像回到了史前的八仙洞場景,為了生活要用到的石器沒日沒夜地打剝著。而當筆者請他到公園擔任石器的製作教學時,他簡直就像史前人上身一樣,在短短時間裡即敲擊出一件完美的石斧。
國寶級的文物複製專家
潘常武雖然僅有小學學歷,但他靠著自學在地質界闖出名氣。他複製地層的功夫是一流的,在墾丁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的地質展示就是潘常武的傑作,那些用FRP(玻璃纖維)等材質複製的地質地層和野外的幾乎沒有兩樣,連場景都像是從野外搬回來的,令人嘖嘖稱奇。
而從考古探坑剝取斷面的技術更是國內的第一把交椅,在卑南文化公園文物展示廳真實呈現卑南遺址的層位現象(圖3),就是潘先生一個人於民國82年在遺址現場取出的。
它就像一部無字天書,將過去沒有文字記錄的史前時代凍結在千年時空之中,自己讀、自己看史前的生活樣貌別具況味,參觀者也沒想到自己可以像歷史學家那樣為史前時代進行解讀,這恐怕也是潘常武先生始料未及的。他還告訴我所有的考古現象應盡可能在出土的第一時間就把它複製下來,可以在日後再做仔細的研究,也可以留給發掘者以外的其他人去做研究,這樣才可以結合不同的專業,去解讀離我們那麼久遠的無字天書。
很多朋友總覺得潘常武是一位厲害的文物複製專家,但卻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工作狂,狂熱地追求大自然間的神奇奧妙,從化石到地質,從地上到地下。他不但自己跑野外,將各種具代表性的地層(像港口層、奇美層等等)複製成模,還在他家利用這些地層模具做成一片片像磁磚地板的樣品,希望可以用來作成教材,讓大家不必像他一樣爬到荒郊野外的山壁或者是河流邊就可以認識臺灣的前世今生。
潘常武先生不與人計較也絕不藏私,他用一生的絕門武功為臺灣的地質、考古做了他自己的記錄方式;身為一個業餘考古學家雖然沒有專業的考古訓練,但卻是用盡一生的力氣為臺灣保留最重要的自然或人文遺產。今年二月沒想到他就這麼走了,我用瀟灑兩字送他。
(本文作者為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考古探索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