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從另一角度看家鄉文化:104年度「聽‧說‧我們的故事」培訓研習側記

文‧圖/李思燕

有幸參加今年由臺東縣政府教育處主辦、臺東市南王國小承辦、臺東縣普悠瑪文化發展協會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協辦的臺東縣104年度國民中小學「聽‧說‧我們的故事──在地小小解說員培訓研習」活動,擔任隨隊合作指導老師。雖說過去我曾經在卑南文化公園協助三屆「文化小尖兵」小小解說員培訓活動,同樣是培訓小小解說員,但隨著培訓對象不同、培訓時間長度不同,挑戰也就不同。
為什麼要培訓在地小小解說員呢?認識家鄉文化是一個重要原因,藉由讓孩童擔任解說員的角色,來從另一角度看家鄉文化。不採用課堂上課的方式而用體驗式的教學引發學生興趣,結合學校、部落、博物館等多元資源的體驗與訓練,全方位養成學生的表達力與溝通力,磨練學生知、情、意等有效溝通的互動能力,不僅開拓學生豐富多元的學習經驗,更可培養學生對在地文化敏銳的觀察力。

確定解說目標

「在地小小解說員培訓」營隊是兩天一夜的活動,想要在短短兩天活動中,把完全不了解或稍微知道一點點卑南族文化的學員,提升到可以說得出、介紹得出卑南族文化,這對學員和老師們都是一大考驗。

1

耆老經驗分享。

今年活動小小微調了去年活動的內容,把解說主題與活動地點聚焦在卑南族當中的Puyuma(普悠瑪)部落,也有利於承辦單位的行政作業。不過一開始在籌備會議中,老師們擔心資料取材上是否會過於侷限,影響學員的發揮。但對照了去年兩天一夜較為分散的活動地點,導致學員因安排課程內容太多,沒有較多時間將資料轉化成屬於自己能掌握的解說內容,反倒非常可惜。

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課程內容便清楚定位在普悠瑪部落,並分成五大主題:巫師、會所、食物、地理環境、防衛門等,讓參與學員能夠在這五大主題中去選擇,並將其知識消化整理。

小花學習法:心智圖

當來自不同學校的學員進入到培訓研習營中,準備成為一個共同作息的團體時,相異的個性、不同的學習程度,做為活動隨行的指導老師並無法以同一標準來要求所有學員。因而教學方式也要淺顯易懂,並且因應學員程度的差異設計,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延伸加深加廣。

每位學員的解說稿都是學生自己親筆寫出來的,為了讓學員能夠在有限時間內架構出屬於自己的解說內容,指導老師採用心智圖引導學員,抓出自己想導覽解說的目標,循序引導。由中間一個大目標開始,從旁衍伸出相關的小目標,再將整個串起來,便成為一段解說內容。

2

專注寫筆記。

這樣的學習方式除了使用在個人外,還可以使用在小組解說上。培訓研習營當中,本館參與其中的合作講師與在地普悠瑪部落青年所組成的小隊輔,花了一上午時間觀察參與學員的學習狀況,再將學員做個別分組。當每個學員選取了屬於自己的主題後,經過合作講師的修正與自我演練,再與同組學員的解說內容串成完整、順暢的一場導覽解說。

這樣的過程,不僅可以達到最初的設想「讓參與學員都能上台解說」,也可以讓學員之間有所交流,互相合作,同時也不會讓學員產生太大的負擔。

學長姊傳承

今年營隊也啟用了學長姊傳承制。營隊邀請了上一屆參與活動且表現優秀的學員,回到今年的培訓研習營擔任各組學長姊。除了一同上課複習去年部分相關所學以外,更帶有經驗傳承的重要使命。

3

南王國小洪志彰校長介紹去年營隊的優秀學長姊。

由於大多數報名參加培訓研習營的學員,可能沒有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的經驗,但這個培訓研習營要求學員在兩天一夜之後,必須在一群陌生老師面前介紹在這之前可能不甚瞭解的民族與文化,這其實有相當大的挑戰,學員們一開始並不知該如何下手。而當有了學長姊的親身經驗分享與引導鼓勵,學員們可以很快從一團混亂的資料毛線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線頭,開始將資料理清,順利擬出解說稿。

結語

辦理營隊,最怕的就是學員參與成效不佳,離開時講不出來從中收穫了什麼。但如果又以在校上課學習的態度來要求,只會造成學員神經緊繃,也非我們的意願,因此鬆緊之間的拿捏就顯得重要了。

隨隊合作指導老師在營隊中的不時叮嚀,隊輔、學長姊在小組裡面的勉勵,一鬆一緊間讓學員清楚認知到,參加此培訓研習營除了來玩、交朋友,要是真要有所收穫,就要全力以赴去學習。希望這樣的活動,除了能夠帶動孩子的語文、表達和應變能力,也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競爭力,並帶著這些能力繼續朝向未來走下去。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解說員,臺東縣104年度國民中小學「聽‧說‧我們的故事──在地小小解說員培訓」隨隊合作指導老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