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話語
為什麼是「台灣玉」?
104年9月30日國立東華大學假文化部南海工作坊召開台灣礦業文化資產價值體系評估、保存維護與活化再利用建議論壇,會議內容主要由環境資源研究的教授與博士生提出相關報告,在綜合討論議程中礦業相關專家詢問計劃執行單位:「煤礦與玉礦同屬於台灣自然資源,在文化資產價值體系架構研擬時,直接以煤礦探討其資源利用與文化景觀價值,但是花東的玉礦卻獨獨以「台灣玉」礦稱之,是否台灣的玉礦有其獨特之處?」
確實,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閃玉礦床並非是少見罕有的寶石礦,環太平洋的紐西蘭、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地都有出產(圖1)。這些閃玉礦床的成因大致相同,在板塊碰撞過程中將海洋板塊推擠上陸,原屬於海洋板塊的超基性岩變質成為蛇紋岩,再經過後期的熱液作用,將蛇紋石一類礦物換質成為透閃石(tremolite)或陽起石(actionite)礦物聚集體而成為閃玉礦床。
這些俗稱碧玉的閃玉礦,顏色通常呈現淺綠到深綠的色調,與蛇紋岩伴生,鉻鐵礦(chromite)或磁鐵礦(magnetite)常以黑色斑點參雜於閃石礦物之間(圖2),其外觀特徵與聞名於世的羊脂玉(圖3)顯然不同。
圖2.台灣閃玉常見黑色鉻鐵礦參雜其間。
圖3.潔白如羊脂的和闐白玉。
羊脂玉是花崗岩岩漿侵入到白雲岩(Dolomite)換質生成透閃石礦物,鎂元素含量高,鐵元素含量非常低(通常少於2%),顏色一般呈現白色到乳白色,當然也不會有鉻鐵礦一類的鐵質不透明礦物參雜其中。對於中國文化傳統上將君子德行比擬如玉,指的都是溫潤、潔白無瑕的新疆和闐白玉,而非顏色暗綠交雜黑色礦物的碧玉。
既然綠色的閃玉礦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在許多文章報導上何獨以「台灣玉」稱呼產自臺灣豐田的閃玉呢?從近代的價值體系而言,在臺灣60年代經濟起飛的時代,同時也是豐田玉礦最風光的時期,當時即以「台灣玉」打響名號,以貓眼閃玉及仿古雕件風行市場,由「台灣玉」帶動產業,使台灣成為世界半寶石的產銷中心。
事實上,臺灣出產的閃玉礦石不僅風光於現代,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台灣閃玉也曾盛行於臺灣本島,甚至遠播到東南亞各處,成為史前時代人群貿易往來一項重要的交易貨品。
如前所言,既然玉礦在太平洋沿岸都有出產,為何考古學家可以斷言,越南或是泰國等地出土的史前玉器原料是來自遙遠東方的臺灣?解開謎題的密碼就藏在綠色閃玉的鐵質礦物之中。
根據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飯塚義之博士分析資料,臺灣豐田玉因為與黑色片岩等深海沉積物來源的變質岩共生,因此鉻鐵礦中鋅元素的含量比其他地區出產的綠色閃玉來得高(圖4),成為辨識臺灣豐田玉的重要依據。
以今日的儀器設備-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配合能量發散光譜分析儀(SEM-EDS),玉器或是玉石標本可以不需要進行任何分析前置作業,就可以直接進行具有相當準確程度的化學組成分析。有了這項利器,玉器原料是否來自臺灣就一目了然,而以「台灣玉」稱呼也就順理成章了。
事實上,「台灣玉」的稱呼除了明確指示出自然資源來源地,對於臺灣史前文化研究而言應該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意義。數百萬年前,古人類開始學會使用工具來增加生活的便利性,直到數千年前開始使用金屬器之前,歷時兩百多萬年的石器時代中,垂手可得的石質材料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
由於各地地質條件不同,選用的石器材料自然有所區別,比如在非洲或歐洲舊石器文化中著名的阿歇爾手釜(Acheulean handaxes),並不存在亞洲的舊石器文化之中,原因在於阿舍利手釜通常利用火山玻璃或是燧石作為基礎材料,基於這類石材的結構特性,很容易利用卵石等硬錘工具,將燧石打剝製成淚滴或西洋梨形的石器(圖5),用來剝取動物毛皮與體肉,因此在非洲或歐洲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阿舍利手釜是常見的出土遺物。
但在亞洲地區,火山玻璃或是燧石卻是罕見石材,因此居住於亞洲地區的古人類即使具有等同於當時歐洲古人類的石器加工技術,也無法生產出典型阿歇爾手釜。顯然在考慮石器的器型發展時,岩石材料的自然分布是不可避免的考量因子,而「台灣玉」之於史前人類,當然也有類似的關係。
臺灣的閃玉礦床僅分布在花蓮縣萬榮鄉豐田地區,周圍共同出露的岩石有片岩、大理岩及蛇紋岩等。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構成,整塊岩石的硬度不夠高,並不適合做為石器加工材料﹔片岩通常有很好的片理發育,也不適合作為砍砸石器﹔蛇紋岩的韌度雖然不錯,但與大理岩同樣有硬度不高的問題,在石器時代,很少真正製成日常工具使用。至於閃玉礦石,以其主要組成的閃石礦物之莫氏硬度在6以上,纖維狀的礦物又成交織結構(圖6),不僅硬度高,又有足夠的韌性,以當地出產的石材而言,是加工做成石器的最佳原料,難怪在萬榮的重光遺址出土石器中,閃玉質地石器的比例最高。
當然,閃玉會在臺灣考古文化中佔居重要位置,也不僅是以其優質的高硬度與高韌性岩性,適合加工製成石器,更重要在其溫潤的質感與微透的綠色外觀,使得這類玉製石器,在實用價值之外,更添加美觀的價值感。因此數千年來,花蓮的豐田玉被視為重要的交易物品在臺灣東西兩岸流通,甚至循藉海上絲路遠傳到東南亞各地,以「台灣玉」為名,為臺灣史前時代人群與世界的接軌留下紀錄。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兼組長)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