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頻道
浙江省上林湖越窯遺址巡禮
前言
6月中旬楊梅成熟的時節,跟著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考古學老師陳淳教授,走了一趟浙江省慈溪市的上林湖探訪越窯遺址。窯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鄭建明博士正是陳老師的開山弟子,筆者才有此榮幸一睹越窯遺址的現場發掘工作及出土文物的風采。站在滿是瓷片的遺址上,遙想當年越窯燒製瓷器工匠們忙碌的榮景。
一、上林湖的地理環境
上林湖越窯遺址位於浙江省慈溪市鳴鶴鎮西栲栳山上林湖一帶,是越窯青瓷的核心產區。上林湖越窯遺址並非是單一個窯址遺跡,而是散落於上林湖周邊甚至湖底的窯群。

上林湖。(鄭建明攝)
上林湖形狀如桃葉,口狹但腹長,湖的東、南、西三面環山,蘊藏大量瓷石礦,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了燒窯充足的燃料。而湖口連接東橫河,通浙東古運河姚江,向東可達寧波港(明州港),向西通曹娥江、京杭運河,水運條件十分便捷(註),也對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二、上林湖的越窯青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燒製的歷史,可溯及東漢晚期,創燒於東漢,發展於唐代早中期,興盛於唐代晚期至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開始衰落,直至南宋早期仍有短暫的宮廷用瓷燒造,前後歷時千餘年之久。

上林湖越窯遺址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何稱之為「越窯」,乃因古代此地屬越州,故名越窯。唐朝的瓷業以白瓷與青瓷各佔半壁江山,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越窯的青瓷為代表,北方則是邢窯的白瓷。根據文獻記載,越窯是唐宋時期提供宮廷所使用瓷器的最主要來源。另從上林湖窯址考古出土的標本看來,少量的窯址專門以生產高品質的青瓷為主,而這些高品質的青瓷常刻劃有「官」或「官樣」等字樣。
上林湖越窯遺址分佈于上林湖周圍12.9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共有青瓷窯址150餘處,是中國瓷器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秘色瓷的原產地,上林湖的越窯青瓷也被稱為「母親瓷」。
上林湖越窯所燒製的瓷器除進貢外,從中唐開始,還大量經由當時的明州港(寧波港)運往海外,出口到高麗、日本、波斯、埃及等國家。因此,這裡不僅是中國青瓷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點。
三、青瓷中的「秘」色
據文獻記載,五代時吳越國錢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設置過官監窯,燒造瓷器專供宮廷所用,並向中原諸王朝進貢,庶民不得使用。而其所生產的是釉色青綠、釉質瑩澈的「秘色瓷」。
越窯生產「似玉類冰」的秘色瓷基本特徵是釉色青淡,呈天青或淡青色。這種淡青色的釉不僅影響了北宋汝窯的生產,並且隨著宋室南遷,又南傳到南宋官窯與龍泉窯,成為中國高等級青瓷的代名詞。



窯址考古現場。
為何稱之為「秘色瓷」?「秘色」究竟是何種顏色?眾說紛紜。「秘色」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有一說是,秘色瓷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的瓷器精品,因其製作工藝秘而不宣得名。另有一說則是周輝在《清波雜志》所云:「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秘色瓷」原來應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而「秘色」應是指稀有能見的顏色,是當時人們讚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
不是學瓷器筆者看著滿室出土的青瓷文物,還在想究竟什麼是「秘色」?什麼是「千峰翠色」?什麼是天青?怎麼看不出它與其他青瓷的差異?就聽見鄭建明博士說:「你看這秘色瓷多美?!」不得已還是問了鄭建明博士什麼是「秘色」,這次得到一個不同的答案,「雨過天青」的綠色就是秘色。筆者不禁懷疑起自己對顏色的敏感度,還是喜歡龍泉窯的粉青色好了。


疊燒。
本文感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建明博士提供相關照片及文獻資料。上林湖的越窯遺址群非這一千字所能道盡,日後將陸續介紹典型的越窯遺址荷花芯窯址及其出土文物。
(註):資料來源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文百科,檢索日期:2016年6月22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博士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話題 • 話語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