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ICOM Prague 2022 X史前館連線:洪堡論壇─多元聲音的集會所

文‧圖/田詩涵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第26 屆總年會於2022年8月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筆者有幸獲得海報發表機會,並與王長華館長及其他發表同仁一同前往參加會議。而會議召開期間適逢德國柏林洪堡論壇全館展廳開放前夕,為了解當代博物館展示及治理方向、海外館藏臺灣原住民文物蒐藏脈絡及文物類型,以評估後續合作研究或展示的可能性,筆者與館內長官同仁於2022年8月16日至28日前往德國柏林及捷克布拉格,執行「參訪德國柏林博物館群及出席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2大會交流出國計畫」。

其中德國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為參訪重點之一。自2002年7月起通過計畫,洪堡論壇歷時19年終在2021年7月實體開幕呈現在大眾眼前。容納多元聲音、開放討論的特質,同時反映於該場域並非由單一組織經營,合作進駐的4個組織(註1),分別為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Stiftung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SPK)及其轄下的柏林民族學博物館(Ethnologisches Museum)及亞洲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der 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柏林城市博物館(Stadtmuseum Berlin)及其下的柏林文化計畫(Kulturprojekte Berlin);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洪堡論壇基金會(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部分組織本身有其原有基地所在,為建構「洪堡論壇」全球視野及博物館定位而進行遷移與整併。如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及亞洲藝術博物館原先位於柏林市稍邊緣地帶的達勒姆(Dahlem),為配合洪堡論壇計畫,將其對外展示空間遷移至博物館島,並將原先分別展示的兩個館所,於同一棟空間上下樓層重新規劃展出,典藏庫房則仍維持原建置位址於達勒姆。

在實際訪問前,筆者對於洪堡論壇使用論壇(Forum)為名,其中所代表博物館發展策略及走向意義有許多疑問。後因行程中與亞洲藝術博物館策展成員Emma交流討論,得知論壇(Forum)一詞在德語中類似於集會所或者活動中心,可作為開放討論、辯證的實質空間。這個空間彙集了前述的四個單位策劃的展示或活動,例如《自然之後After Nature》展示由柏林洪堡大學的洪堡實驗室策劃;《柏林全球Berlin Global》展示則由柏林城市博物館推出;《民族學藏品及亞洲藝術Ethnological Collections and Asian Art》展示則是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轄下的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及亞洲藝術博物館共同執行;洪堡論壇基金會主要為空間的維運者並試圖透過共同策展、跨域合作的方式,規劃多元展演活動。

洪堡論壇的誕生並非指涉單一座博物館朝向公眾參與發展而改變名稱,而是就其空間、不同組織進駐的多元性,創造一開放討論、多樣展演、活動型態的場域。Emma亦提及整體而言,博物館展示也呼應洪堡論壇的發展目標,更加重視與公眾的交流對話以及與文物來源國的社群合作,展示規劃亦以文化脈絡為中心。即使洪堡論壇帶有如此公共性發展意圖,這座博物館仍遭受許多質疑聲浪,其中包含幾乎完全重建18世紀時期象徵君主體制的柏林宮建築風貌,而非保留修復20世紀原地點興建的共和國宮(東德人民議會),而博物館中所保存的大量殖民藏品,如何落實解殖、公眾參與及共創也備受關注。

透過參觀洪堡論壇,可以看見經營者積極直面問題與開放討論,包含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常設展廳中也規劃了由源出社群進行文物詮釋後的展示及藝術創作;《柏林全球》展示項目則直接納入各方疑慮,提出具體回應並開放討論的設計,以下就《柏林全球》展示進一步說明。

入口展示主題「柏林印象」
入口展示主題「柏林印象」。

柏林全球》作為向世界觀眾展現柏林城市及市民如何與世界相互關聯的窗口,展覽中充分展現了全球視野的企圖心。在4,000m2空間中採用大型的展示裝置與多樣互動及多媒體技術,探討柏林印象、革命、國界、性別、娛樂活動、戰爭、時尚與融合等多元議題(註2)。並透過觀眾在展覽起始配戴登錄的智慧手環,參與並反思於絢爛豐富的展項後,各自在意的城市價值為何。

以柏林印象作為展覽的破題,篩選7個大眾常有的柏林城市印象,引導觀眾看到此刻板印象外另一種詮釋與視角。觀眾在此處配戴智慧手環,以此記錄參觀時行走動線中所做出的選擇,不同動線上會有提問,如探討安全性的提問為「我的城市應對世界開放」或是「我的城市應照顧自己的市民」。每次通過所選路線時,會有一專屬於此觀眾的音樂撥放,讓觀眾有意識地做出選擇。而在各主題展項中,探討國界、性別、娛樂活動等共通議題並在此議題中加入柏林特色,有助於外國旅客更快速了解城市風貌。最後,觀眾將智慧手環送回機台,可產出自身對於城市四大價值傳統、自由、安全及平等的重視程度分析,邀請觀眾在休憩空 間進行討論與反思。

可供選擇的動線與提問
可供選擇的動線與提問。

《柏林全球》對於納入多元聲音及直面問題亦落實於許多面向,如展場中直接列出德國人民對洪堡論壇的質疑及反對意見,並提出回應;每年開放部分空間,提供各團體提案策展,補助經費及連結各博物館資源,開放不同視角討論柏林城市、及柏林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關聯等議題;面對google評論中的低評分意見(註3),持續回應、探詢負評原因並開放網路討論平台。

《柏林全球》直接於展項中納入民眾質疑議題
《柏林全球》直接於展項中納入民眾質疑議題。

儘管部分質疑意見包含過多的互動及多媒體展示,造成議題探討不夠深入;各項展示主題分散且詮釋觀點無法代表城市中所有的群體;闡述觀點不夠客觀及討論戰爭議題未盡完善嚴謹等。筆者認為此展覽仍有許多可供國內博物館借鏡之處,如展示手法的靈活運用、不迴避敏感議題的正向態度、具觀點的敘事方式、尊重不同群體聲音的展現、親近一般觀眾的議題等,皆可作為未來特展策劃精進的方向。

參考資料
註1: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及亞洲藝術博物館同屬柏林國立博物館群,由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管理。整理自洪堡論壇官網,最後造訪時間:2022年11月21日。
註2:整理自柏林全球官網,最後造訪時間:2022年11月21日。
註3:整理自柏林全球Google評論,最後造訪時間:2022年11月21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主任,參訪德國柏林博物館群及出席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2大會交流出國計畫執行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