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典藏庫大觀園走一遭

文‧圖/陳心渝

大二升大三這年暑假,因為實習而很不一樣。當學校公佈實習單位有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後,我一直對實習很期待,可以去到這麼不一樣的單位實習是很難得的機會,也期許自己在這兩個月能學到很多。

第一天報到後,我被分到了研究典藏組的民族學部門,也開始了實習工作。助理怡玲姊詳細介紹民族學部門的工作內容之一,也就是原住民織品的管理。怡玲姊帶著我們進典藏庫將一批歸還的織品入庫,我學到了原來織品在典藏庫不是只有簡單置放在櫃子裡而已,而是要放內襯,以避免織品褪色會互相影響。

接著我們到工作室學著做內襯,因為我從未接觸過裁縫車,所以先試做了一個小枕頭當作練習。上手後,我們開始量畫織品尺寸,要為織品量身打造適合的內襯,像是衣服、袖子與身體的各部分都要分開製作,在典藏庫抽屜中才好收納。內襯是用撕不破的纖維紙中塞棉花後縫起,所以要先在纖維紙上畫出織品形狀後裁下兩片,縫起三邊後翻面再塞入適當棉花,把剩餘的一邊也縫起後,就能放入織品內來保護。

圖1

典藏工作的實習,最少不了的基本功就是測量。

下班後,我與另一位在考古部門實習的朋友聊天,發現我對考古有相當大的興趣,經過與實習生業務承辦人小碧姊討論之後,我轉到了考古部門實習。到了考古部門後,我學會如何分類與辨識陶器部位,也知道標本整理的流程。頭幾天我們整理的是加路蘭地表採集的陶片標本,標本未整理前已一大袋一大袋裝好,袋上標示遺址名稱、挖掘日期與總重量,這些資訊在之後分類時很重要。

圖2

能把原本一大袋碎陶片整理到可以整齊放入籃子裡,真是無比的成就感。

陶片標本拆袋後,要先分出質地、部位、寫上標本編號,再量出各個部位的尺寸資訊。我發現我在分類質地上很順手,可是在分辨陶器的圈足與帶底足就很困難,得常常求助朋友和助理姊姊。

剛開始時,一大袋陶片要花很長的時間整理修復,常常會修復到天昏地暗,我的個性是堅持連小碎片都要拼起,不想漏掉任何一片,抬頭抽離後才發現時間已悄然過了許多。

一個禮拜後,地表採集的標本整理完畢,我對於標本整理的流程及訣竅也步上軌道,接著要開始整理更為重要的坑位挖掘標本。坑位挖掘的標本因為屬分層挖掘,所以標本數量更多了,但整理、分類好就可以研究分析標本年份、史前人類使用陶器的習慣等等。

坑位挖掘的標本很破碎,相當脆弱,所以需要更多耐心和細心,修復時間也變得更長,在修復過程可以練習專注力和得到成就感。質地和部位分類時要分得好、速度也要快,進入修復階段時才能找到更多可修復的破片,把更多時間運用在修復上。修復時要先找到新鮮斷面以及類似的破片才能拼起,我覺得這些工作都可以訓練自我的專注力。尤其是把許多破片拼起和把一大袋標本整理完畢放進籃子後,那種成就感可說是不可言喻。

第二個月起,我們跟著助理姊姊一起盤點,幫典藏庫的典藏標本製作無酸保存盒、切割無酸泡棉固定標本、更新無酸標籤和典藏標本盤點。製作無酸保存盒要先算好標本尺寸能剛剛好放入,我很佩服能做出這麼漂亮保存盒的助理姊姊,讓之後要欣賞標本的人都能很輕鬆地拿取。切割固定標本的無酸泡棉時要非常小心,注意不能讓美工刀傷到標本任何一絲一毫。

圖3

為標本製作無酸保存盒,也是一項要求精準的工作。

我覺得盤點其實十分有趣,可以見識非常多史前標本,從石器到玉器,精緻和漂亮的程度都令我大開眼界。想想史前人類的器具比我們少這麼多,還能做出像是玉管或是人獸型玉玦如此精美的裝飾品,讓我不禁開始想,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在史前時代呢。

此外,典藏庫的溫溼度控制也是保存標本重要的一環,要定期監控各個典藏室的溫濕度,避免標本因濕度或溫度過高過低而變質。我覺得進典藏庫最重要的東西沒有別的,就是外套不能忘記帶,因為典藏庫真的很冷,但是每次能跟著進典藏庫都很開心,能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稀奇標本。

圖4

能在典藏庫實習,接觸從未碰過的領域,真的讓人很滿足。

實習前,都想著是不是工作都很困難複雜、指導老師會不會很兇……實習之後發現,能在史前館實習真的很滿足,能把一般人很難看到的史前館裡裡外外都看過一遍,接觸到我從未碰過的領域,這些是我在課本中學不到的東西,也讓我對人生的規劃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此謝謝史前館指導老師,也謝謝助理姊姊,兩個月的時間聽起來很長,但是實習後覺得實在太短了,結束後會很不習慣,會很想念。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2016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