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戲劇(上):戲劇導覽的 To be, or not to be?

文‧圖提供/黃郁倫

2019年夏天,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同儕游旻寧(時任教育展資處教育推廣科研究助理)不藏私的牽線下,我們認識了C探長。C探長是位戲劇工作者,從事戲劇教育與戲劇治療工作,透過「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的形式,他為卑南遺址公園量身打造了一份似真、是假的劇本,由一封威脅信、一通神秘電話、一樁綁票案,交織出一場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經濟開發的衝突與兩難——在地狹人稠的臺灣,這樣的議題宛如家常便飯。

活動海報
展覽主視覺
文化資產保存是卑南遺址公園關注的核心議題,而2020年更聚焦在個體行動的層面以及面對開發議題下的衝突與兩難,規劃年度的遺址監管工作坊並推出特展。如何將這樣的關注延伸到教育推廣活動,並觸及年齡層更低的孩童,也是與C探長合作開發此戲劇教案的目標之一。

談到博物館與戲劇的碰撞,最容易聯想到的便是越趨頻繁的「戲劇導覽」。同事們起初對於卑南遺址公園與C探長的合作,也一直以戲劇導覽的模式在想像著,殊不知「過程戲劇」完全是另一回事。因此我想簡短比較兩者,礙於篇幅,本篇將先談談「戲劇導覽」的部分,下一回再以此次的合作案,分享「過程戲劇」在卑南遺址公園的應用。

戲劇導覽跳脫傳統導覽解說形式,加入戲劇手法重現情境,結合展示物件和感官,深化觀眾的體驗和記憶。例如卑南遺址公園長年熱門的教育推廣活動之一「穿越時空話卑南」(ZAK 2021),便是由教育人員扮演史前卑南文化人,實際將出土玉飾品與樹皮布服裝穿戴在身上,現身說法,教導觀眾有關距今3,000年前的史前日常,包括居住空間、製作工具等(註1)。友館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目前也皆有常態接受預約的戲劇導覽活動。

活動照
活動照
卑南遺址公園長年熱門的的教育推廣活動之一「穿越時空話卑南」。

戲劇除了應用在室內展場導覽裡,也有特別多的文史工作團隊,運用在歷史現地或重建的歷史場景中,進行解說,例如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以南、鱈魚角灣(Cape Cod Bay)的機構「普利茅斯帕圖西特」(Plimoth Patuxet)(註2)。它是一間創立於1947年的歷史博物館,經營者將時間回溯定格於1627年的夏天,重現當地17世紀時的場景和人物,包含三桅帆船五月花號、英國移墾者建立的村莊、美洲原住民萬帕諾亞格人(Wampanoag)的夏季生活空間等,並由教育人員穿梭在場景當中展演,向觀眾進行解說。

戲劇導覽解說的門檻其實頗高。第一,普遍缺乏想像力又容易偵測語病的成人觀眾如我,實在太容易在劇劇導覽或戲劇解說的過程裡出戲,因此成效卓越的戲劇導覽解說,博物館教育人員不只是角色扮演,更需要在邏輯與思維上也進入角色,並且能掌握整體知識和資訊,才能從容回應觀眾五花八門的提問。以卑南遺址公園「穿越時空話卑南」的教育方案來說,受限於考古學家對史前文化的理解,僅能依據物質遺留來進行推論,其中充滿了未知與當代詮釋,因此要以戲劇的手法來進行史前文化的導覽解說,特別不容易。

第二是倫理方面的考量,為了避免文化挪用,或當事人相關團體受侵犯等爭議,角色扮演者的身分是否合宜,甚至「角色扮演」這個概念是否恰當、是否涉及了客體化他者的意識形態,都是討論關鍵。舉例來說,在普利茅斯帕圖西特偌大的園區中有若干個展區,其中以「17世紀英格蘭移民村」(17th-Century English Village)為主,「舊帕圖西特」(Historical Patuxet)為次(註3),兩個展區雖然都配置教育人員換穿上符合時間與空間情境的服飾,也都透過教育人員與觀眾的互動來展演歷史與文化,但館方卻將前者定位為角色扮演者(role player或reenactor),後者定位為原住民演釋者(native interpreter)。

在普利茅斯帕圖西特(Plimoth Patuxet)偌大園區中的主展區「17世紀英格蘭移民村」(17th-Century English Village),教育人員透過角色扮演與觀眾互動。(圖片來源: Plimoth Patuxet官方網站)
在普利茅斯帕圖西特(Plimoth Patuxet)偌大園區中的主展區「17世紀英格蘭移民村」(17th-Century English Village),教育人員透過角色扮演與觀眾互動。(圖片來源: Plimoth Patuxet官方網站)
在普利茅斯帕圖西特(Plimoth Patuxet)園區中的次展區「舊帕圖西特」(Historical Patuxet)介紹
在普利茅斯帕圖西特(Plimoth Patuxet)園區中的次展區「舊帕圖西特」(Historical Patuxet),由當地原住民萬帕諾亞格人駐點與觀眾互動,介紹與傳統知識相關的技藝。在我2016年參觀以及2019年查詢官網時,此區教育人員會換上族服進行解說,然而2021年再次查詢官網,教育人員已將族服卸下。(圖片來源: Plimoth Patuxet官方網站)

我曾在2016年參觀過普利茅斯帕圖西特,對於工作人員就上述定位差異的謹慎堅持,留下了深刻印象。展區「舊帕圖西特」中的戲劇教育人員,皆由當地原住民萬帕諾亞格人擔任;不論是出於真實性(authenticity)還是正當性(justifiability )的考量,邀請族人擔任教育人員都是最理想的做法,因此這點並不難理解。

但是這樣的教育工作內容對他們來說,卻是介於戲劇與非戲劇之間——透過裝扮,他們確實展演著某個非屬日常的歷史形象,但又同時真實地操作及應用著他們在當代習得的傳統技藝與在地知識,並非假裝。To be, or not to be? 出於這樣的模糊,要求原住民教育人員進入戲劇角色是不合理的。除此之外,將原住民文化塑造為只存在於歷史與過去的櫥窗,更是一個大禁忌。與另一個展區「17世紀英格蘭移民村」的情形相比,該區的戲劇教育人員並無角色切換的困難——他們扮演被指定的村民,有名有姓有明確身分,當觀眾問他「網際網路」時,他可能會機靈地回應:「那是捕捉什麼動物用的網子呀?」

「戲劇導覽」手法無疑是深化觀眾學習經驗的有利工具,未來值得繼續運用在博物館場域中,然而並非所有的場域屬性都適用,需釐清我們當中有一些教育人員的身分,是介於戲劇與非戲劇、展演與真實之間的游移之身,將他們定位為「演譯者」並從中區別與「角色扮演」的差異,以理解哪些可行、哪些卻窒礙難行,可以是設計戲劇導覽時納入事前評估的一個環節(未完待續)。

註1:卑南遺址公園「穿越時空話卑南」課程方案網路預約

註2:舊稱普利茅斯農場(Plimoth Plantation),在2020年更名為普利茅斯帕圖西特(Plimoth Patuxet)。帕圖西特是一群原本居住在現今普利茅斯(Plymouth)一帶的美洲原住民,屬於萬帕諾亞格(Wampanoag)的支族之一;而普利茅斯(Plimoth)則是英國移民登陸後改稱的地名,以紀念位於英格蘭的家鄉。2020年適逢第一批英國移民搭乘五月花號(May Flower)在1620年登陸美洲的四百週年紀念,館方宣布更名,表示對於當地原住民的尊重與包容。

註3:該展區原本稱為「萬帕諾亞格屋舍」(Wampanoag Homesite),也在2020年隨館舍名稱修訂(參考註2)更名為「舊帕圖西特」(Historical Patuxet)。

引用資料
ZAK
2021 〈時空微旅行|走逛卑南遺址公園,一起穿越時空話卑南。〉,刊於《台東製造》。2021年10月31日上網。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