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觸摸你我內心最柔軟的視界:2016年史前館友善平權的一小步
臺灣博物館界在友善平權的努力以及政府政策的醒覺支持下,開始以較高的標準來檢驗與要求館所推動的相關服務內容,目標是讓人人都可以不用因為自身的情形而阻礙了接受參與博物館的權利。除了設施更新這一端需要有更多經費來打造之外,另一端靠的就是博物館館員本身要有充足的意識與教育訓練,來翻轉以往對於這個領域的陌生或無感,進而能夠推出更貼近適合各群體的服務內容。
史前館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從去年開展了友善平權的準備與服務,首先是以視障者團體為主要來館對象。這就需要從相關主題的培力工作坊開始進行教育訓練,以及模擬的感受與互動,才能貼近視障者的角度來感受,當自己沒有視覺時,會需要甚麼樣的引導、習慣透過甚麼樣的方式來與外界互動與表達,這些都需要透過系列的課程才能慢慢轉換與理解,而能漸漸從設身處地的方式來面對視障者,再把博物館的活動模式帶進去。
去年史前館首次嘗試與臺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合作,邀請會員及陪伴志工前來本館參加導覽行程,這算是彼此的初次接觸。活動結束後,部分參與同仁也備感激勵,而對於今年度的規劃充滿了期待。由於先前的教育訓練與合作導覽行程我並沒有跟上,因此當今年度下半年這項承辦業務轉移到我這邊時,真的是以歸零學習的概念來重新接觸這個領域。
一開始在思考該如何推出今年度主要的活動之前,確實戰戰兢兢遲疑了很久,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才好。上過工作坊的培訓之後,先有了一個非常初步的概念,然後沙盤推演的版本一改再改,最後決定的導覽動線版本跟先前的則是又差距甚多,因此讓參與的同仁一開始有點無所適從。但後來我覺得不斷修改確實是必要的過程,因為這需要在不斷以視障者角度為出發點來思考、討論、修改、更新,而不是以一種一旦確定就是確定下來的想法來面對,所以過程中的不安與慌亂其實都是一種必經的必然,再試著調整如何在下一次把情形做到更好的修正。
今年度本館提供給視障者的套裝行程服務,嘗試加入戶外景觀花園區的定向活動,室內的部份則有更多與展廳單元搭配的觸摸教具。來館視障者與陪伴志工以2-3人為一組,再分成兩大組,一組到戶外花園,一組在展廳室內,最後一起在教育資源中心會合,實際體驗史前人如何使用簡單的木棍、繩子以及鑽頭來進行玉片鑽製的活動,再一塊分享心得並提供給博物館建議改善的地方。時間上約以半天左右為規劃,強調有導覽口述影像與教具的部分,此外也提供與博物館主題有關的簡易DIY活動,有成就感又能將成品帶回去。
在分享上,視障者與陪同志工給我們的回饋很多,也讓我們參與的同仁感受到,博物館所做的努力雖然非常有限,但並不是無謂或者是徒勞無功的。在認識與接觸視障者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於參與同仁在這領域的增能,因為有視障者與我們同在這個領域,他們的回饋就是帶給我們重新省思博物館能做的、該做到的有哪些。博物館不只是為了物而存在、更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場所,因而透過物與人的交互關係與創意想法而衍生出對世界的感知,在這方面視障者的經驗帶給我們更多啟發,而這些啟發所帶給館員的學習與經驗累積,也都有機會再回饋給不同群體。
其中一位姊妹提到,單是在景觀花園置身於兒童遊樂場,摸到鞦韆再坐上去的這段短暫時光,頓時間很多兒時回憶湧上心頭,就讓她覺得非常快樂。一位去年沒有參加過這個活動的弟兄則說,光是博物館能夠想到他們的需要,製造一個讓他們能從家裡到外面走走的活動機會,就已經覺得很高興了。聽到這類回饋,往往會覺得這個社會對於視障者的重視實在太少,他們以非常柔軟的心反過來觸摸到我們為他們還著想得不夠多的心,開拓我們的視界,讓我們能夠也跟著他們學習去看待與感受這個更大的世界。而這份被溫柔觸碰的心情,也讓人覺得更有動力想去創造未來更多觸摸到彼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在2016年的年底回顧今年度的嘗試與學習,更深覺這是一條需要做足很多自我準備的道路,才能提供給更多視障者感受到文化平權、友善平權理念落實在博物館提供服務的可能性。我相信我們每年都會以這般熱切的心,想要與這群弟兄姊妹一起多做些甚麼,多讓他們感受到,各行各業都在努力用他們的專業來達到各種平權的嘗試,只因為這些都是落實普世人權價值的方式。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史前館友善平權計畫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