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感知「崇敬與嚴謹」的博物館人態度
2020年,在許多人生命中,這個特殊的數字想必都施以了無法輕易抹去的濃墨。於我,亦是如此。感謝南科考古館給予這個機會,讓我擁有一個絕佳空間去沈澱、思索自己,同時還能為復原歷史長河這項浩大且重要的工作貢獻微薄之力。更感謝秀嫚老師還有金震、Zoe和Emma姊姊的指導與照顧,佩欣、芷淯兩位夥伴月餘的陪伴,在此獲得的所有均難以忘懷。
從小就對博物館這個空間有著不一樣的情懷。凝視櫃中文物,就好似與過往相逢,讓我內心熱切想知道它們身後動人的故事。隨著年齡見識增長,參觀博物館不再只是一種探尋,而是尊敬。藉著文物去感受時間的溫度,聆聽它們訴說如何涉過歲月長河,跨過生命峻嶺。
到了大學,我跟隨這份熱情進入考古領域學習,不僅期望能運用專業知識去知道更多的歲月篇章,也希望能親身參與到這項復原歷史長河的艱鉅任務中。但是對於博物館這個最初的悸動之處,我仍停留在「遊客」的身份。因此迫切地希望能擁有一次機會跨過展示櫃,去真實地觸碰,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去感受、傾聽文物所訴說的故事。正是這樣的心情,成為我申請博物館實習生的初衷。
早晨,進入密室,穿戴防塵用具,開燈,準備好工具,人骨組的一天就此展開。清理表面塵土、尋找碎片應屬之地、拼合歸位。一步步復原歷史,將埋藏於塵土千年的故事重新梳理、編織成形,這是我所理解的文物整飭。遺物是沈默的,讓它重新活躍起來訴說故事是整飭人員的使命。而如何達成這項使命,便要依靠人員的專業技術與謹慎態度。
從人骨組金震、Zoe和Emma三位姊姊身上,我看見了這份尊敬且嚴謹的態度。猶記得在進行人骨剝離時,我曾對於小於0.1釐米碎片的必要性感到困惑,關於這個困惑,金震姊告訴我:「不管結果是否能夠拼合起,我們都要盡全力確保祖先遺體的完整性」,這是對文物的尊敬。
而在後續整飭的過程中,我則學習到了嚴謹。好比在觸碰過人骨後,如欲從櫃中拿取新工具、甚至接觸另一具人骨,都必須替換手套,確保文物沒有受到交互影響。這其實只是一個很細節的點,但卻從根本上避免了工作中可能產生的交叉感染,也確保後續體質人類學等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除此之外,在清理過程中針對個別骨骼的狀況來進行不同的清理,也是考驗整飭人員專業與嚴謹度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海綿組織與第二骨化中心。海綿組織主要是以不破壞組織的前提去清除表面覆蓋塵土,而第二骨化中心則是要先找到與骨頭的截面,貼近已知截面逐一清理、分離。運用不同的方式更謹慎也有目的性去進行工作,將破壞骨骼的機率降到最低。
隨著整飭工作進行,對於這份工作了解越發深入,「崇敬與嚴謹」五字在心中份量越重。我們就像說書人,將散落沈默的單字拾起,按照專業所學將其整合起來,重新展現其美麗動人的故事。如果缺乏崇敬之心,工作可能走向目的性,為了研究目的將文物視為物品予取予求,忘卻手中文物其實在千百年前是鮮活靈動的存在;如果沒有謹慎的態度,在整飭工作中因粗心而失手,說不定就失去了故事中最高潮的部分。這是我在博物館人身上所學習到的研究態度,也期許自己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上能與他們看齊。
猶記得最後一天下班是個晴天,最後一次脫下防護服,和三位姊姊及夥伴擁抱道別、最後一次量體溫,和警衛說再見。步出博物館的剎那,陽光灑下,恍見月餘前第一天報到那忐忑、激動的自己。有什麼改變嗎?這一個月。我想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有!」除了加深對於博物館典藏工作的認識,最大的改變怕是解決了自己對這條領域選擇的困惑。感謝在南科實習這一個月,不僅讓我認真明白自己對文博領域的熱愛與嚮往,更找到了繼續努力的理由與動力。未來,以更好的面貌再相見吧!
(本文作者為中國鄭州大學考古學系學生,2020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南島文化專欄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