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了解看不見的那一面

文‧圖/許仁齊

在升二年級的學期初時開始自覓實習單位,當初考慮很多私人機構,但多數不收短期,且流程相當繁雜,後來看到系上有簽約的單位,考慮到時間和複雜性,且薪水並不是我考量的項目之一,於是就選擇對我到史前館實習。

開始實習之前,就有耳聞曾經在史前館實習過的學長姊說過,這裡的工作內容不會很困難,而且沒有支薪的困擾,所以整體壓力相較於其他實習工作可說是相當輕鬆。再者館員提供的實習工作項目,不會太困難,照著做就可以,被交代工作之後,也有相當充裕的時間可以完成作業。

文書處理工作
交辦的文書處理也是博物館實習的一環
交辦的文書處理也是博物館實習的一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館內,無論從裡到外,每位工作人員的態度非常好,連一進門的保全人員都會熱情招呼,館內人員雖然看得出來份內工作區分得很明顯,但是彼此的互動卻不會有上下級的命令感覺。總之在館內的工作氣氛是十分輕鬆自在的,作業到一半累了想休息,在館內走走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史前館是公家機關,我被分配在研究典藏組的民族學門實習,有很固定的工作時間,中午有休息時間,下班時間也落在五點到五點半之間,六日一定有周休二日,在這種固定時間的上班單位,可以充分利用實習以外的自由時間,像我有另外想學習的事情,就可以自己進行時間分配。

雖然我對於歷史文物算是有很大興趣,但是一開始無論是文物整理還是點閱,其實我都提不太起勁。實習經過一兩個禮拜後,發現其實不必然是歷史文物就可以讓我提起興趣,也並不是原住民文物就會令我不感興趣。重點在於我對經手的文物沒有認識,沒辦法跟我的想像連結。像是一件披肩,它的身分證上只有顯示登記的日期、名稱跟尺寸而已,我更想知道的是這件物品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出現的,產生的年代跟相關背景又是甚麼。

在我的觀點來看,一個民族所擁有的歷史,代表的不只有它的事件發生,會需要地理因素、社會制度、經濟程度等很多要件誕生出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用簡單一點的方式說,很多文物都可以利用重製再現,但是重點在於這件物品的故事,和它的背後意義。文物之所以是文物,必定內含其民族的故事,文物也是民族歷史的縮影,這也是我後來在整飭文物時才體悟到的,想來這也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在進行文物整飭時都不太感興趣的原因,後來了解背景才感興趣。

現場老人家講解族群的文物
可以在現場聽到老人家講解族群的文物,就對文物有更多了解。

當初還沒進入實習單位前,心情其實是相當擔心的,煩惱的並不是博物館本身,而是擔心會不會忙不過來。但開始進行後發現,其實也不會到太過勞累,在博物館內的工作也可以轉換心情。在進入博物館前,對博物館的印象就是展覽主題性的物件,小時候最常去的就是臺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看到的多半是塑像,之後參觀博物館的時候不禁就會想「這是真的嗎?」。在進入研究典藏組後,了解到博物館除了展示跟教育功能,還有上述的典藏及研究,只不過大家平常只能看到博物館展示教育的層面。來到這裡實習,對博物館認知上產生改變,也對博物館大家比較看不見的另一面有更多的了解。

典藏工作照
從典藏工作看到大家平常比較不容易在博物館看到的那一面。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2020年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