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際頻道

ICOM Prague 2022✕史前館連線:考古學的當代行動

文.圖提供/王仲群

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以「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為題,在捷克布拉格盛大登場,筆者有幸獲得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簡稱ICMAH)錄取論文發表的機會,得以與館內長官同仁組團前往參與博物館人三年一度的國際盛會。

2022博物館日主視覺
2022博物館日主視覺(圖片來源:ICOM官網)。

在疫情席捲下,許多行業陷入低迷狀態,博物館也面臨了不小的衝擊,但面對挑戰的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拓展了博物館更多的可能性,同步加速了如數位應用、遠端科技等進展。扣合大會主題,今年的518博物館日即以「博物館擁有改變我們周遭世界的力量(Museums have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world around us)」為主軸,認為博物館能夠成為社會的依靠及支柱,可以透過公眾互動與在地連結而產生共榮,並且永續發展。

連結在地力量,重視遺址地景

筆者參與的ICMAH,自辦主題「考古學及歷史博物館的永續未來」的會議,並與國際埃及學委員會(CIPEG)合辦「考古學及歷史博物館連結社群的挑戰與力量」以及「離散的古今非洲藏品及當代社群」兩場會議。與會者來自各專業領域、不同性質場域,包含考古博物館、歷史博物館、露天博物館及監管考古遺址的從業人員,或者考古學家、歷史學者、文化資產相關基金會或組織等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在匯集各區域專業人員的場域,提出問題、反思、觀察,進一步交流,並討論當前新興的議題與發展。

大會專題演講「使命:博物館與公民社會」
大會專題演講「使命:博物館與公民社會」以波哥大考古遺址與當代社群的藝術行動為題,展現在地視角的觀察。

「考古學及歷史博物館連結社群的挑戰與力量」專題場次,討論了博物館可以如何彌合與周邊社群的斷裂、摩擦或者疏離,並提及考古遺址現地的重要性。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Universidade de Coimbra)的研究生Newton Ribeiro Machado Neto以科英布拉專題博物館(Monographic Museum of Conimbriga)為例,這座位於葡萄牙中部的考古學博物館成立於1962年,典藏、研究並展示當地的羅馬城市遺址,隨著19世紀後期遺址的發掘展開,政府開始收購橄欖園及農田,並關閉該區的採石場,以進行遺址發掘及保存等工作。

這些作為改變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傳統活動,雖然居民常被雇用進行考古工作,但仍造成不小的分歧與緊張,因而居民將考古遺址視為阻礙更甚珍貴資源,同時社區的代表性及聲音亦被弱化。Newton建議將社區特色景點與遺址結合規劃社區景點地圖,讓遊客參訪博物館或者考古遺址的同時,也能夠深入探索社區的傳統生活與風貌;並且透過記錄及展示居民傳統生活、口述歷史及參與考古發掘的相關經驗來強化社區認同,延展博物館的展示空間進入社區,並重視社區參與及遊客需求。

科英布拉專題博物館
科英布拉專題博物館(Monographic Museum of Conimbriga)展示一隅(Halley Oliveira攝,圖片來源CC 2.0 Wikimedia Commons)。

考古遺址現地的意義也更應該被呈現。同樣來自葡萄牙的考古學家Luís Raposo以葡萄牙Tagus河右岸的舊石器時代中期Foz do Enxarrique(FENX)為例,遺址經發掘之後將考古文物移至博物館典藏展示,現地成為民眾休憩場域,抽離出考古遺留後的考古遺址似乎僅存空殼。然而遺址的環境樣態及地景意義是無法被博物館展示取代的,因此在現場設立說明牌,介紹了尼安德塔人棲居與環境、地形的關係,並引導民眾進入博物館參訪史前文物,讓遺址現場成為前導展示,觸發民眾興趣進而進入博物館。

源自對人的觀察與關懷

考古學核心關懷的是考古遺存背後的「人」,藉由追溯先民活動的身影及在土地上烙印的足跡,甚或探究其內心的價值觀與信仰等,於重建過去的同時認識當前的自我及母土的歷史;在當代浪潮以及公眾化、普及教育的思潮下,考古學也愈發重視與當代人群的對話及鍵結。考古學不僅僅是研究過去的學科,其所帶領出來的觀察與思考,也是屬於人類古今普同的價值與命題。

考古學的神祕及民眾的好奇往往與熟悉程度呈反比,主管機關或考古學者往往基於保護立場,而對於開放遺址現場有所保留,公眾社會或者開發建設也常因為涉及考古遺址或相關文化資產,與其利益有所衝突而視考古遺址為阻礙,因此考古學往往成為小眾或者一般民眾難以觸及的領域,在推廣教育及知識普及上顯得窒礙難行。

這也是當代考古學亟欲改變的現狀,在學術知識及對於過去的理解已達到一定程度的認識,現階段的臺灣考古學邁入推廣及公眾教育的發展期。這些學術知識的轉譯及傳達是當前新興的運動及課題,讓考古學不再是學術象牙塔的語彙思辨,而是成為公眾的日常及公眾共同討論的話題。藉由加強社區的連結及公眾的參與,彌平考古遺址、史前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斷裂,使文化資產的意義增值,並且促進公眾對於當地的文化資產的認同與認識,進而發展維護與保存的行動與態度。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參訪德國柏林博物館群及出席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2大會交流出國計畫」執行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