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南島新「視」界:第10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的跨世代對話

文‧圖/林建成

今年是史前館常設展廳更新後重新開館的一年,原住民青年藝術節舉辦迄今剛好第十屆,特別配合以「南島新『視』界」為題,藉此邀請年輕學子與資深藝術家,以視覺藝術展開跨世代對話,呈現當代南島藝術的新發展。

臺灣因地理環境特殊,早期即有多重文化在此地交會,本館展廳更新計畫「以海洋連結南島語族多元文化與島嶼經驗成為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為核心,從而反身思考邊界、認同、社會制度、交換經濟體系、儀式溝通與環境變遷等議題,面對20世紀末地方社群崛起,原住民主體展現以此作為對於全球化的呼應。

因受疫情持續影響,原藝節連續兩屆取消表演藝術的展演,但包括關山工商、臺東高中、臺東女中、臺東體中、臺東商校、臺東大學美產系、大仁科大等校仍以傳統技藝(含木雕、陶土、織品、刺繡等),或以當代媒材(歌舞影像、多媒體、裝置等)進行各類視覺藝術創作,展現各校藝術教育成果。

高中職青年與教師在展場拍攝畢業展合照
高中職青年與教師在展場拍攝畢業展合照。

針對南島新「視」界主題創作,臺東體中以南島族群分佈為背景,製作傳統樹皮衣及打棒工具,顯示樹皮布在南島區域的流傳,另繪製各族圖紋結合現代雷雕技術製作各類手工藝品;臺東高中以排灣族百步蛇及布農族貓頭鷹神話進行版畫等、油彩創作。臺東女中則採借各族原住民神話、地方風景據點傳說重新改寫並轉化為圖像創作;臺東商校彙整赴國內外交流展演的歌舞用影像參展;臺東大學媒產系針對地方藝術家創作研究與論文發表形式展示、大仁科大以精緻的原住民手工藝實作搭配展出。

關山工商展出作品最多樣化,除了版畫、木雕外,各式的蠟染燈具、小飾品或提袋等琳瑯滿目;其中2位應屆畢業生還特地跟著老師到展場學習佈展,並拍攝影片,為畢業留下最好的留念。

另外關山工商8位畢業生配合主題展的共同創作具有代表性,以陶藝盆栽製作、組合玻璃瓶的虹吸方式培植多肉植物,既是現代人流行的休閒生活實用器物,也在外觀上標註了傳統圖紋,成為展現族群文化的新形式,再佈置陶藝燈飾,呈現光、水、植物等三項生命要素,取名「生之源」,頗名副其實。

關山工商8位畢業生共同創作 「生之源」
關山工商8位畢業生共同創作 「生之源」。

原藝節規劃邀請三位當代資深南島藝術家以作品和學子們展開對話,藝術家們在地耕耘多年,分別代表著山海環境與原住民之間的深厚關係及族群互動的意義,作品象徵當代南島族群的文化現象與關注議題:卑南族伊命‧瑪法琉展出〈燃燒地球的肺〉、〈高海拔的風〉作品,以擅長的漂流木創作表現人類為了開發或畜牧等目的,對土地濫墾、山林破壞等導致森林大火、災害,「大自然總會用土石流、颱風等天災給予人類警示。」伊命的漂流木創作呈現粗獷、結構穩重的特色,造形張力渾然天成,反映原住民族對環境的深刻體認。

卑南族伊命〈燃燒地球的肺〉、〈高海拔的風〉作品
卑南族伊命〈燃燒地球的肺〉、〈高海拔的風〉作品。

達悟族的「飛魚」(黃清文),自幼在海洋文化薰陶下成長,對島嶼、海洋情深,此次特別以「美麗是造物者的恩賜,哀愁是人類貪婪的結果」為主標題佈展海洋裝置藝術系列作品,〈海洋的美麗與哀愁〉呈現臺灣海洋汙染狀況,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垃圾製造者,我們無權破壞祖先傳下來的美麗海洋;〈悼,逝去的海岸〉則以畫布的湛藍色調,襯托一枚法螺,佈置成靈堂象徵海岸環境的死亡,希望觀者以虔敬的心進行反省。

達悟族的「飛魚」與〈海洋的美麗與哀愁〉作品
達悟族的「飛魚」與〈海洋的美麗與哀愁〉作品。

另外,馬卡道族的林勝賢曾入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拜國際級藝術家蕭勤為師,探索現代藝術,並以抽象表現主義為主軸的繪畫形式,呈現東方精神性領域的墾拓。近年來則以探索文化游離性與地域人群的游離,用於繪畫形式的表達,作品以簡潔、抽象創作形式表達「游、離」的意象,最終走向精神哲學性的思維,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平埔族群流動遷徙的歷史記憶。

馬卡道族的林勝賢〈游、離〉系列作品
馬卡道族的林勝賢〈游、離〉系列作品。

過去十年,史前館陪伴著高中職原藝班與大學原住民社團一起成長,一起展現他們活潑的創意與生命力,並且摸索著如何運用老祖宗留下來的藝術表現,從中找尋安身立命的智慧與未來發展的契機。十年的歲月催促當時的青年成長茁壯為社會的中堅,在各崗位上展現他們的能力,我們也期盼透過這些努力,能夠讓南島大家庭在新的世紀有新的發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南島新『視』界:第10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