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話語
臺東出名鯉魚山
網路上前陣子流行一連串「我東漂了,那你呢?」的打卡熱潮,臺東超多秘境景點,讓您非去不可。特別推薦一個漏網景點—鯉魚山,位於臺東縣臺東市的市區,為一海蝕平台上的孤立小山,四周為沖積平原,是臺東平原上的明顯地標。魯凱族歌手沈文程創作的〈來去臺東〉便提到了鯉魚山:
你若來臺東,請你斟酌看
出名鯉魚山,亦有一支石雨傘
初鹿之夜牧場唱情歌
紅頭嶼、三仙台、美麗的海岸……
這首歌的歌詞歷數臺東名景,其中就以「出名鯉魚山」來形容此山。鯉魚山地勢起伏緩緩,綠樹如蔭景色宜人,步道設有涼亭、座位可供民眾休憩,有完整的木棧步道,依地形規劃有鯉首、鯉眼、背嶺及鯉尾等觀景平台,視野極佳。登鯉魚山可環視中央山脈、臺東山脈及太平洋景觀,北眺都蘭山、猴子山、石頭山、虎頭山、利吉惡地及卑南山斷層。山頂俯瞰臺東市區,錯落的市區建築,大海環繞其前,晴空萬里時還可遠眺蘭嶼及綠島。
從山下鯉魚山公園的登山步道至山頂大約10分鐘,360度的視野環繞。清代胡傳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時,登鯉魚山寫下「日朗風清,登斯丘可以眺望。天空海闊,問何人具此胸襟。」可見登鯉魚山望遠的美景,令人超療癒。區內還有高聳醒目的龍鳳佛堂、紀念最早期移民臺東先賢烈士的忠烈祠、碉堡、砲臺的遺跡。卑南遺址公園的瞭望台,也可一眼望到這座小山,靜靜躺在臺東平原上。
鯉魚山沿路步道解說牌上寫著山高75公尺,四周無其他較高山峰,有一枝獨秀之勢。僅在臺東市區的北邊,靠近卑南大溪畔,有一座較小的山叫「貓山」,高57公尺,因山形似伏臥的貓而得名,與「鯉魚山」遙遙相對。
回顧鯉魚山的歷史,大約於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在此生活(陳韻安,1991)。之後,最早居住於臺東平原上的卑南族與阿美族也曾落腳於此(田代安定,1990)。光緒二十年(1894),臺東知州胡鐵花於其所撰《臺東州採訪修志冊》中記載,曾於此山麓重建昭忠祠紀念移民到此發展而死難之先賢烈士,時稱此山為「鰲魚山」(孟祥瀚,2001)。昭和三年(1928)日本政府將日本神社遷建於此,則改稱此山為「鯉魚山」(未述更名原因),並樹立一忠魂碑。民國50年(1961),國民政府將日本神社改建為忠烈祠。
自古來來往往的人群,對這座小山因而有不同的命名,不同人群投射在這座山也有不同的傳說流傳。山下新設的解說牌中標示鯉魚山古稱「鰲魚山」,碑文寫到:
大洪水時期大海中的一隻大鰲魚受困於卑南溪河口,平原中的馬蘭社阿美族人視為神魚,且日月以佳餚酒食祭祀,大水退後大鰲魚感念阿美族人救命之恩,乃化為一座魚型山丘,永護馬蘭社免於水患,阿美族人則稱之為鯉魚山。
這一座如魚形的山丘馬蘭阿美族人稱之為大鰲魚(kinafaragaw),傳說在洪水退後,臺東平原如魚的小山,成為永護馬蘭社阿美族人免於水患的化身。也有傳說此山原為鯉魚化身,夜間還會游動移走,山中的寶藏被荷蘭人挖走,從此鯉魚不再移動而留在原地。
還有傳說太平洋的兩隻鯉魚精,上岸擾亂百姓。臺東平原住著一隻貓精,只要鯉魚精一上岸,就會發生貓抓鯉魚的戲碼,但妖精只要見到太陽,就會幻化成石頭。兩隻鯉魚精一化為鯉魚山,一化為綠島(漢隆園地,2012)。
還有一類〈貓與鯉魚〉傳說,在鯉魚山步道解說牌文字如此描述:
有一位來自臺東平原的少年戀上一位原住民公主,由於戀情為眾人所反對,因此頭目派出了勇士捕殺接近公主的年輕人,年輕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殺,其軀體化成這座有如鯉魚的小山。而頭目對於魚靈化身的年輕人十分不放心,特地請來貓神看緊這條魚靈,而那貓神也就是現在的「貓山」。
移民少年戀上當地原住民的族群,戀情卻為眾人所反對,少年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殉情,軀體化成鯉魚山,貓山化為看守少年的貓神。民間傳說將臺東平原的鯉魚山與東邊的貓山、綠島等地景相融合,還與各時間的移民風俗文化相結合。來東漂的你,千萬別錯過這座風情萬種的鯉魚山。
參考資料
施翠峰,1995。《臺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說》。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陳韻安,1991。《臺東縣臺東市鯉魚山遺址的考古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全玄,1992。《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隆園地,2011。〈話我故鄉(二)-臺東鯉魚山的故事—貓魚傳奇〉。(2018/11/14瀏覽日期)。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秘書室助理研究員)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