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環境與疫情─第9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線上展示「Pakiqecan(結界):原住民對應瘟疫的方式」
前言
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在臺灣爆發後,造成社會及經濟等各層面衝擊,第9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高中職、大學原住民藝術教育成果展,即規劃以「環境與疫情」為主題,邀請高中職、大學原藝班青年及資深原住民藝術家探索族群文化與「疫情」關係,同時進行創作。
2021年5月全臺進入第三級警戒,學校、博物館、餐飲等場所關閉與人流移動的管制措施,直接影響了我們日常生活運作。面對疫情的變化,原藝節也必須停止實體展,內容調整為博物館線上展示「Pakiqecan(結界):原住民對應瘟疫的方式」,希望藉由兩代原住民的主題對話,表達原住民對疫情的詮釋和關懷。
一、環境與水滴
疫情與環境息息相關,人類過渡開發,產生污染與破壞,常是病源所在;而早期原住民傳統生活方式,主要是適應山林、海洋環境,反映了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水是萬物生成本源,也是構成環境的基本要件,關山工商原藝科古曉莉等10名畢業生在劉淑冠老師指導下,透過藝術創作,以傳統織布為屏幕,象徵原住民長期與自然環境互生共存的生活智慧,在水滴狀自然造形上創作,吊掛起各族群圖紋、病原造形等各式圖案的作品〈水滴〉,則代表每位年輕朋友對環境議題的思考。
二、芒草與儀式
布農族人常利用植物做為除穢、灑淨之用,巫師為病患除穢時,口中念著咒語,並利用芒草(padan)拍打患部,驅除身上的惡靈;傳統的「驅疫祭(Lapaspas)」儀式則採取Lanlisum、Kaitalin枝葉沾清水,象徵性擦拭身上及灑祭住屋、豬舍等,祈求人畜平安。關山工商廖冠祺老師,採小組創作方式,以二次材料保特瓶為器皿,培植芒草植物。
跨族群同學共同合作可以促進彼此的文化理解,楊淑蓉與胡勝美創作〈芒草‧麻線‧紋飾─除瘟寶特瓶植栽盆〉,即探討布農族巫師與芒草的關係,加上排灣族的文手圖紋,如同部落合力以傳統方式對抗病毒的思維。
三、病毒
卑南族人面對無法掌握的瘟疫或傳染病,有tatala'an za alung(隔離病毒)的做法,通常是舉家(或部落)遷徙到另一個區域居住,避開感染源。
卑南族藝術工作者孫那卡‧瑪法琉(陳莊金蒼)的作品〈隔離病毒〉,以傳統藤材及浮球環保材料來創作,新冠病毒造型裡包裹著象徵人為污染的空鋁罐,造成疫情的肆虐。病毒包裹著人類製造的垃圾,人類自己卻被病毒包圍,代表大自然的反撲和嚴重抗議。
四、結界
排灣族語pakiqecan意為「遮蔽及阻擋」,往昔五年祭前會製作ㄇ字型結界,並舉辦祭儀把霉運及惡靈阻絕在部落外,若發生重大災難或疫情也會比照辦理。
2020年土坂部落為了阻擋新冠肺炎入侵部落,透過部落內部決議進行pakiqecan(遮蔽)儀式,由pulingaw(巫師)手持米酒、豬骨及杜虹葉,口唸經文告知祖靈,祈求祖靈護佑部落及潔淨除穢。
臺東體中林德泉、吳瑋婷、李汪諭三位老師指導學生進行集體創作〈結界〉,與部落文化相互呼應。
五、與疫情共存
在嚴峻的疫情長期籠罩下,生活上帶來極度的恐慌與苦悶,臺東高中同學們討論,在我們的環境中充滿著如COVID-19等各式病毒。林勝賢老師以傳統信仰為類比,例如達悟族或布農族的Anito(靈),早已存在著善靈或惡靈的區別,生活空間需要找尋心靈和諧的善靈與我們共存,對於不好的則要防禦它。余文翔同學即以此觀念創作了〈Anito〉作品。
資深排灣族畫家吳信和,透過觀察進行繪畫創作了〈遠距乾杯〉,用天生的幽默感來面對疫情下的生活。原住民畫家藉由藝術創作,無疑是一帖解壓的良藥,同時也關心當代的社會現象。
結語
因為疫情限制了人們繁複的接觸與移動,重新回歸簡單生活,反而使得環境獲得喘息的機會。原藝節的「環境與疫情」藝術創作具體而微地傳達原住民在疫情下,展現對土地、族群文化的認知與深厚情感,媒材的使用也訴求自然素材的應用,更提供我們低碳、平衡生活方式的思索。
展覽名稱│「Pakiqecan(結界):原住民對應瘟疫的方式」
展覽期間│ 2021/08/25-2031/12/31。
官網連結│ IG連結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第9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線上展示「Pakiqecan(結界):原住民對應瘟疫的方式」策展人)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話題 • 話語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